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億,中國以超過1億患者而成了糖尿病大國。糖尿病也是香港第十大致命的慢性疾病。不過,全球糖尿病診斷率不足四成,迄今並無治癒方法,患者須終身服藥。更令人憂慮的是,肥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全球過肥胖成年人超過6億,超重兒童超過4000萬,是糖尿病的高危族群。香港大學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致力於研究糖尿病、肥胖等代謝相關的慢性病研究,涵蓋基礎、臨床及生物醫藥轉化的多個領域。
患者壽命較常人短12年
實驗室主任徐愛民教授主要研究脂肪因子在肥胖相關的胰島素抵抗、系統性炎症、血管功能紊亂中的作用及機制,最終基於脂肪因子發展出一套針對肥胖相關代謝併發症的診斷和治療策略。
徐愛民表示,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疾病都是由人體代謝紊亂引發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只要人的代謝和免疫維持好,就可以很好抵禦這些慢性代謝性疾病。代謝失衡引起的疾病會降低壽命,糖尿病患者平均壽命就比常人短12年,同時也引起癡呆等併發症。
徐愛民的研究發現,肥胖人士、糖尿病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內的脂聯素普遍比一般人低六成至七成,脂聯素明顯下降的情況是出現在糖尿病發生之前,可視作有可能患上糖尿病的先兆及指標之一。他花近10年時間研究與上述疾病有關的生物標記物,希望在尚可逆轉的早期階段標誌疾病,找出高風險人士,讓他們能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港大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致力研究代謝相關疾病的成因與醫治。
識別典型代謝物變化知風險
在糖尿病病發之前,機體的諸多代謝物水平就已發生改變,通過識別典型代謝物的變化進而提早發現並預警糖尿病風險,具有重大意義。高風險人群可以爭取到更多時間來改變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更早尋求醫生及其他專業人士的幫助,扭轉或減輕疾病風險。徐愛民及團隊的臨床研究顯示,運動干預可以大大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情況,但對於已經患上糖尿病的病人則沒有同樣效果。
在徐愛民帶領下,根據發現的生物標記物,團隊開發出新型激素生物標記物等多種免疫檢測試劑盒,用於心血管代謝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其中一些可以直接應用於自動化學分析儀進行高通量的臨床診斷,快捷高效方便。
近年來,該實驗室與東莞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利用糖尿病早前預警生物標記物技術,從幾百萬民眾中篩選高危或潛在風險人口,持續進行數年的檢查跟進,作為一項民生項目,惠及一方。
建亞洲最大心血管病資料庫
香港大學自1995年起追蹤港人心血管病信息,20多年來保存了相當豐富的資料,是亞洲最大的同類數據庫,也是保存最齊全的。港大團隊至今發表了超過150篇代謝相關的高引用率論文。「光發論文不夠,必須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徐愛民指出,港大團隊也積極轉化成果,至今在美國和內地取得了20多項專利,正陸續用於開發檢測劑和大分子抗體藥物。
港大設立亞洲最大心血管病資料庫。
徐愛民通過研究,發現並鑑定出了一系列與肥胖及相關代謝綜合密切相關的因素,開發出供診斷及檢查的臨床應用方法。有關成果促成港大與廣東醫科大學設立實驗室分支,將把生物醫藥的研究發現進行開發和轉化,計劃5年內為至少10項港大項目作技術轉移,在中山建起大灣區創新中心。
談到「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徐愛民強調要做好科普工作,讓大眾了解科研在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同時也要積極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和應用。「把自己擅長的做好,肯定有人來找合作。如果什麼都求大,則肯定不可行。」(特約記者呂少群 記者莊海源)
(「港創科 創科港」由本報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合作推出)
頂圖:徐愛民教授帶領團隊首創糖尿前期檢測法而獲「裘槎優秀科研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