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冬奧組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市場開發、物流和註冊領域籌辦最新情況。市場開發方面,已經有45家企業支持北京冬奧會;物流方面,85%以上的賽事物資完成轉移工作;註冊方面,超過6.7萬張證件已經完成製作。
45家贊助企業支持北京冬奧會
「大家看,上面這幅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冰嬉圖》,下面這幅是包括會徽等北京冬奧會各種元素的充分展現。」在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部長朴學東與其他與會嘉賓一起展開「冰嬉盛典」和「冬奧盛會」兩幅北京冬奧會主題的個性化郵票長卷——他特意為發布會帶來的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
特許經營計劃是市場開發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購買特許商品是世界各國人民參與冬奧、支持冬奧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方式,並以此留住北京冬奧會的美好記憶。朴學東介紹說,截至2021年底,共徵集特許生產企業29家,其中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企業2家;共徵集特許零售企業58家;先後開發16個類別的5000餘款特許產品;在北京、河北、西藏、新疆等19個省區市開設190餘家特許商品零售店,在天貓平台開設奧林匹克官方旗艦店,在王府井工美大廈設立北京2022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和徽章交換中心;在280餘對高鐵列車上設置覆蓋31個省區市的特許商品銷售渠道;贊助企業中國銀行、中國郵政、安踏、中國聯通、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開通線下實體零售渠道,在全國有超過1000個零售點。另據了解,截至2021年底,已發行北京冬奧會紀念郵票5套,共18枚;金銀紀念幣兩組共19枚、普通紀念幣2枚、紀念鈔2枚和冬殘奧會金銀紀念幣2枚。
朴學東介紹說,北京冬奧會市場開發工作從2017年2月正式啟動以來,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參與,為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籌集必要的資金、物資、技術和服務保障。截至目前已簽約45家贊助企業,包括官方合作夥伴11家、官方贊助商11家、官方獨家供應商10家、官方供應商13家,達到預期目標。
本月迎來物資通關高峰
對於冬奧會這樣的大型體育賽事,物流工作點多、面廣、體量大,挑戰性極強。北京冬奧組委物流部部長李燕凌在發布會上透露,2022年1月將進入北京冬奧會物資通關高峰期。
據介紹,北京冬奧會主物流中心於2021年2月1日正式啟動運行,為所有場館運行和測試賽舉辦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務保障,也測試了各項物流運行政策和流程。截至目前,35個競賽和非競賽場館物流團隊全部組建到位,85%以上的賽事物資移入工作已經完成;發布通關貨運指南,已為各參賽群體提供380批次貨值超過12億元的通關服務,各項物流服務已準備就緒。
李燕凌表示,2022年1月預計還將有20億元貨值的物資需要辦理通關服務。從1月4日分階段閉環開始至冬奧會結束,將迎來賽時場館物流服務的高峰期。1月23日開始至3月16日將為各參賽群體提供自首都機場至11個場點的抵離行李運輸服務。
「在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通過科學規劃,統籌管理,將綠色辦奧理念落在實處,努力用『簡約』詮釋『精彩』。」李燕凌介紹說,北京冬奧組委按照綠色可持續的辦奧理念和節儉辦奧的原則,嚴格審核各項採購文件,依規選定採購方式,採購項目總體資金節約率達到10%以上;堅持能借不租、能租不買、能合併採購就合併採購的原則,減少資源浪費,所有物資品類中租賃的比例達到70%左右。
此外,通過充分發揮我國製造業能力強、物流基礎設施好的優勢,北京冬奧會物流工作中實現60%至70%物資直送場館,大幅度減少主物流中心面積。李燕凌透露,北京冬奧會的主物流中心面積只有平昌冬奧會的50%。
製作身份註冊卡67809張
北京冬奧組委註冊中心主任陳傑介紹說,截至2021年12月29日共完成製證67809張,發放54113張,其中向365個境外地址郵寄26339張證件。此外,證件註冊卡設計參考了往屆奧運會卡面涵蓋信息內容,採用北京冬奧會核心圖形元素,以「展現大國風範傳承中華文化」為主題,特別是首次在奧運賽事中使用新型綠色環保面料製成的證件掛帶,有力地踐行綠色辦奧理念。
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的制服和註冊中心於2021年12月初正式運行,開始製發身份註冊卡;各競賽場館註冊設施在測試賽期間對空間設施流線及服務流程、防疫措施等進行了演練。「奧林匹克大家庭七大類客戶群服務、工作人員註冊服務、維護註冊系統與製證系統運行安全穩定等工作始終有序推進。其中面向大家庭七大類客戶群,編制註冊手冊20類,通過郵件、電話、視頻會議等形式積極與客戶實現溝通交流22000餘次,提供全面、準確、及時的註冊指導和幫助,得到包括國際奧委會在內的各客戶群的高度認可。截至2021年12月29日,共收到大家庭客戶註冊數據33047條、北京冬殘奧會註冊數據7242條。」陳傑說。
陳傑特別指出,要嚴格落實賽會防疫政策,統籌場館註冊分區與防疫分區相結合,在尊重國際奧委會註冊規範的基礎上,會同北京冬奧組委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本屆賽會防疫閉環管理要求的場館註冊分區和通行控制辦法,加強防疫分區的識別和通行管控,實現「分區不重疊、流線不交叉、邊界嚴管控、人員不跨區」的防疫閉環管理目標。(記者 林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