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受到各界關注,近日,香港貿發局研究部總監關家明在接受香港商報視頻連線專訪時表示,藉助北部都會區規劃,香港與大灣的合作格局將由過往的深港口岸間的點到線到面,最終實現香港與大灣區及深圳的無縫連接。同時,他也強調,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不單純是香港單方面的規劃可以推進,還需要深圳和廣東方面協調與更緊密的合作,互相呼應,共同推進。
在經濟和商業研究領域擁有35年經驗的關家明,於2013年5月加入香港貿易發展局,並出任研究總監,他領導的部門就經濟和貿易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並提供精闢意見,範圍涉及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及大部分主要市場及新興市場的重點行業和服務。
再造一個新「香港」
北部都會區規劃由香港特首林鄭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涉及港深口岸和三個發展區域。關家明說,雖然有關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劃仍屬於初步的階段,但正如林鄭所言:這個規劃範圍很大,內容很多。
分析上述規劃,可以發現有幾個大的突破。關家明分析稱,過去新界北部發展分散,大部分區域集中於沿着深圳河邊,也就是邊境地帶。但這次港府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的範圍就大很多,從大鵬灣,一直拉到深圳灣、后海灣,甚至香港比較南部的區域都劃入其中。
此外,北部都會區體量也很大,在關家明看來,這是香港史無前例的。北部都會區囊括整個香港的北部地區,面積達三百平方公里也即是三萬公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他解釋稱,香港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現在全香港、九龍、新界已經開發的土地面積還不夠300平方公里。換句話說,北部都會區等於將現在香港已開發的規模翻倍。當然這其中,也有部分重複區域,包括屯門區。
口岸合作將由點到線到面
在北部都會區範圍內,目前擁有七個深港口岸,由沙頭角,到深圳灣。在關家明看來,基於過去的歷史原因,現時每個口岸,其發展都是較為獨立,沒有互相聯繫,發展模式是點對點,每個地方都比較割裂,面臨軟硬件的制約。例如,文錦渡基本上是貨運,沙頭角是人及貨,但貨物規模小,深圳灣這個較新的口岸,用了一地兩檢。同時,粵港兩地車,不是有一個兩地牌,就可以行走七個口岸,而且口岸開放時間不同,手續也有不同。
關家明認為,希望在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過程中,逐步消除上述障礙,實現口岸由點到線到面的發展。也即將口岸對深港的連接,由過往斷裂的點,連成一線,互相有不同功效,直至連續成為連接帶,起到放射性作用。他舉例說:在深港科技區、河套區運作時,將會打破過往口岸的做法。河套之外,香港這邊有新田科技城,連續深圳這邊有福田科技區域,兩邊的發展,通過口岸帶動一大片區域的發展。由點到線到面的發展,使口岸附近的地區都可以參與整個發展進程中,讓北部都會區呼應深圳以至整個大灣區的發展藍圖。
促進大灣區要素資源流動暢通
現在看北部都會區發展,關家明認為有兩個重要意義:對香港而言,這是一個龐大區域發展規劃,有助於解決香港發展的土地問題,科技產業布局等諸多問題外;就大灣區而言,由於北部都會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將在香港與大灣區、深圳之間的無縫連接方面扮演關鍵作用,將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要素資源在大灣區內的暢通程度越來越高,自由度越來越高。
放眼世界來看其他區域的發展經驗,關家明診斷有兩個模式可以參考借鑑,一個是歐盟模式,一個是美加模式。就個人的經驗分析,他認為,應該由現有粵港合作模式向美加模式推進,再慢慢向歐盟模式過渡。他直言:「一旦實現上述模式,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不可限量」。
香港貿發局將推廣北部都會區規劃
貿發局的使命是推廣香港,無論是在內地還是在海外推廣香港的商業機會。雖然現時北部都會區現在仍處於規劃的概念階段,有很多具體的政策都沒有出來,不過,北部都會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香港方面一個重要的內容,貿發局會利用自己的網絡,針對國內其他發展區域、東盟地區推介大灣區和北部都會區。
就大灣區發展,目前貿發局研究部已完成了五、六個比較大型與大灣區有關的調研,涉及大灣區人口、GDP、外部經濟、內部經濟、大灣區電商發展等專題,並已經全部在貿發局官網上呈現,希望能夠幫助到大灣區企業找到商機。
未來,就北部都會區發展,關家明透露,貿發局研究部將考慮推動一個新的課題研究,那就是有關深港口岸的調研,主要分析當前不同口岸之間的配套、使用的情況以及改善的空間,希望能幫助香港特區政府制定北部都會區具體規劃。
展望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前景,關家明表示,「這是香港一個很重要的新發展區,將推動香港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在未來大灣區發展中,香港「一國兩制」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灣區合作的內部障礙會越來越少,合作內容會越來越豐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提升一個更高級的融合階段。(記者 黃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