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天眼」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2021年3月底正式向全球天文學家開放以來,已批准中國以外的14個國家的27份國際觀測申請。
北京時間1月6日清晨,「中國天眼」又一重磅天文學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上線發表。中科院1月5日在北京舉行2022年度首場新聞發布會,專題介紹大國重器「中國天眼」高質量開放運行及系列重要科研進展,並透露了國際觀測申請情況。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介紹說,「中國天眼」2020年1月11日通過國家驗收近兩年來,該台全力組織開展「中國天眼」高質量開放運行,第一時間成立科學委員會、時間分配委員會和用戶委員會,統籌規劃科學方向、遴選重大項目、制定數據開放政策、分配觀測時間等,徵集遴選出「漂移掃描多科學目標同時巡天」「快速射電暴的搜尋和多波段觀測」「怠道面脈衝星巡天」「M31中性氫成像與脈衝星搜尋」「中國脈衝星測時陣列」等五個優先重大項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2021年3月31日,「中國天眼」正式向全球開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學家徵集觀測申請,彰顯出中國科學家與國際科學界攜手合作的理念。此次徵集收到來自不同國家共7216小時的觀測申請,最終14個國家(不含中國)的27份國際觀測申請獲得批准,並於2021年8月啟動科學觀測。
中科院副院長周琪院士在發布會上表示,很高興看到「中國天眼」運行更加穩定,效率在進一步提升,快速射電暴、脈衝星、中性氫宇宙等科研成果不斷地湧現。這一系列的工作和成果表明,「中國天眼」已經成為中低頻射電天文領域的觀天利器,已經進入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新階段。
據了解,「中國天眼」是由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建設、調試、運行和管理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迄今共發現約500顆脈衝星,也成為自運行以來世界上發現脈衝星效率最高的天文設備。
目前,「中國天眼」運行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年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已遠超國際同行預期的工作效率,為其科學產出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基於超高靈敏度的明顯優勢,「中國天眼」未來將在快速射電暴起源與物理機制、中性氫宇宙研究、脈衝星搜尋與物理研究、脈衝星測時與低頻引力波探測等方向,產出深化人類對宇宙認知的科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