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博覽館今日(15日)舉行第二場「日佔時期香港的民生及報業」網上講座,邀請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博士周家建分享日本攻佔香港的歷史故事及侵略者發動戰爭的可怕,鄭寶鴻提到報業在日佔時期被迫合併或停刊。
鄭寶鴻表示,淪陷前香港有10多份報紙,到1942年日軍政府要求下,多份報紙合併或停辦,數量大減至數份,而當時的《星島日報》改名為《香島日報》。淪陷期間,日軍政府鼓吹買馬標、賽馬等娛樂,營造歌舞昇平景象。日軍將香港很多名勝古跡鏟除,包括原先有數米高的宋皇臺石;日軍又更改香港多條街地名,例如皇后大道改名為「中明治通」,尖沙咀改名為「湊區」。
鄭寶鴻指,日軍初期實施配米制度,其後每人每日獲配大米從「六両四」減至「三両二」,很多市民吃不飽餓死街頭,甚至有人將屍體拖回家煮食;日軍之後取消配米制度令米價不斷上升,1945年需以300軍票才可換取1斤大米、相當於1200港幣,而市民在街上遇見日軍都要作九十度鞠躬,否則會被拳打腳踢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周家建分享當年協助英軍守衛香港的加拿大藉軍人被關押在戰俘軍營,營內環境惡劣令他們百病叢生,至於當時在北角及深水埗戰俘營內負責擔住日軍傳譯的1名日藉加拿大人井上加奈雄被控襲擊戰俘軍人及虐待被捕市民,在戰後先後面臨軍事及刑事審判,最終被判死刑。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分享日佔時期香港的生活情況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博士周家建分享當年戰俘營內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