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雁冰
「分別禮數,莫過輿服。」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服制一直是傳統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即將開幕的冰雪盛會中,以「文化和科技交融,古典與現代共振」的冬奧服飾同樣將於無聲處訴說中國、對話世界。
制服:水墨畫、礦物色、保暖絮
在歷屆奧運會中,工作人員制服、運動員比賽服、頒獎禮儀服,往往都是吸睛元素。
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一經亮相,就再一次吸引外界目光。
冬奧制服裝備供工作人員、技術官員及志願者穿着使用,將滿足三萬相關人員在賽時的工作需求,包含服裝、鞋品、配件三類。有評論指出,「傳承」「民族」是北京冬奧制服裝備的標籤。
據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官方網站,制服外觀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山水畫與展現中國傳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冬奧會核心圖形——雪山圖景。整體設計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線條濃厚淡薄,層次遠近虛實,傳統美學和冰雪運動「跨界」融合。在色彩選擇上,採用的霞光紅、長城灰、天霽藍、瑞雪白,均脫胎於中國傳統礦物色。
「服飾是北京冬奧會整體視覺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中國傳統文化,代表國家形象。一種符號很難形成印象,但冬奧會中幾萬人的服飾,會形成合力。」服裝觀察員馬崗對中新社記者說。
在文化內涵之外,輕便、保暖,是冬奧制服的功能性必須。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提升著制服的實際功效。
北京冬奧組委人力資源部部長閆成指出,制服填充絮料選擇擁有國內專利技術的多層結構新型保暖絮片,滿足寒冷環境保暖需求;保暖靴使用的防水膜,100%防水、防風雪,透氣,可回收;手套設置了防滑、簽名及觸屏功能……中國「黑科技」,給三萬人的順暢工作上了「保險罩」。
賽服:「快、護、暖、美」的「戰衣」
相比制服,運動員的比賽服——冬奧「戰衣」,更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科技賦能的集中體現。
2019年底,為了給中國運動員提供更加符合自身特點的服裝裝備,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正式成立。「快、護、暖、美」是冬奧「戰衣」科研團隊技術攻關的重點。其中,「快」「護」「暖」彰顯科技,「美」則展現文化。
綜合減阻設計、新型吸能緩震材料、「冰刀劃不破」的防切割面料、主動加熱技術……為了讓運動健兒們在賽場上更快更強,科研人員各顯神通,研究如何「快」「護」「暖」。
「快」主要針對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競速類項目比賽服的綜合減阻問題。高速的冰上滑行,需要對抗相當於六至八級大風的空氣阻力,哪怕0.01秒都可能決定獎牌的歸屬,減阻尤為重要。據了解,目前,中國高山滑雪服裝在32m/s風速時的綜合阻力優於先進國家同類賽服水平。
「護」,即冬季運動環境複雜,運動員損傷風險較大,對訓練比賽過程中服裝裝備的保護性能要求高,主要針對鋼架雪車、雪橇等項目。
「暖」是冬季項目普遍需求。提升纖維保暖率;主動加熱技術,把電能量轉化成熱量,是求「暖」的「兩條路」。
「美」則是在服裝中融合中國傳統技法,表達中國文化。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主任、北京服裝學院院長聘教授劉莉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有些花滑比賽服採用傳統蘇繡工藝,繡娘們花費約250個小時,使得冰面上的中國運動員在燈光映照下綻放出多姿多彩的「美」。
禮服:國畫山水、漢唐餘韻、耐高低溫
頒獎儀式歷來都是奧運會主辦國風貌和禮儀的重要展台,領獎也是運動員最激動、最榮耀的時刻,頒獎禮儀服裝不可忽視。
去年年底,北京冬奧頒獎禮儀服裝一經發布,便好評如潮。其共有三套方案,分別為「瑞雪祥雲」、「鴻運山水」和「唐花飛雪」。
「瑞雪祥雲」以中國傳統吉祥符號為主題,將中國傳統繪畫中「金碧山水」的技法轉化為刺繡的形式;「鴻運山水」以中國名畫《千里江山圖》為靈感,運用中國畫中的山水表現手法,將中國傳統山水圖像與冬奧核心圖形中的山影相結合,使古典與現代交融,青花山水躍然衣間;「唐花飛雪」的設計靈感則源自中國傳統唐代織物,提煉精簡寶相花紋樣和雪花圖案,結合北京冬奧會核心圖形中的光線圖案,富有漢唐餘韻又包涵時代精神。
據北京冬奧組委,頒獎禮儀服裝還均採用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應用的聚酰亞胺纖維材料製作,具有耐高低溫特性、皮膚適應性好、材料本身導熱系數低等優勢。
賽時,這三套禮服將分別出現在雪上場館、冰上場館和頒獎廣場的頒獎儀式中,讓頒獎人員在零下30攝氏度保暖。
「期待兩周後,賽場內外的冬奧服飾,形成一道彰顯科技與文化、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流動風景線。」馬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