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藝術】呈現別樣的古文字之美

【藝術】呈現別樣的古文字之美

責任編輯:副刊 2022-02-09 14:07:07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古文字經歷長時間演變,總是帶有另一番韻味,如甲骨文是目前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且較系統、成熟的文字。由於甲骨文擁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4種結構方式,並帶有圖畫的特質,有不少書法家或書法愛好者臨摹;而鳥蟲書則是更具藝術感的文字,這種獨特的字體於中國春秋中期至戰國時代盛行於中國南方,字形類似鳥蟲魚的形狀,故以此命名。蘇子雄和譚炯興兩位藝術家,分別用甲骨文和鳥蟲書創作,創新地借故字表達所思所想,藉以寄託愛國情懷。 

 以甲骨文塑造的重疊世界

 甲骨文可謂中華文化的源頭,藝術家蘇子雄認為甲骨文應在世界上進一步發揚光大,被更多人認識,他對本報記者表示:「為此我產生了以攝影為切入點,用『幻繪』去創作『疊象藝術』,嘗試運用甲骨文文字『圖義』的概念進行創作。」

1643019410565807.jpeg

蘇子雄作品《先王宗室》。

蘇子雄作品《男耕女織》。

蘇子雄以創新方式呈現甲骨文藝術。

 在其最新創作的「甲骨文文化的智慧圖」,蘇氏以現代人的思維想像,探索中國古代人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內涵,再以現代攝影技術的「多重曝光」方式創作,尋找甲骨文文明符號的脈絡與架構,用「重重疊疊」的格局追溯古代人類的文明史。該系列由無數個甲骨文符號組合而成,作品從日出到日落,以故事形式述說,包括《天地人和》、《先王宗室》、《男耕女織》、《龍的傳人》、《天道人道》等主題作品。在《天地人和》中人物頭戴金文文字組成的帽,身穿甲骨文文字組成的衣服,腳則是「先王」二字組成,予人玄幻的想像空間;《天道人道》則重疊了不同的甲骨文,作品中的文字展示氣韻、節奏,組成一幅具意境的畫作,讓觀者去思考箇中奧妙。蘇子雄運用甲骨文的圖畫特質,將傳統以創新手法演繹,將書法入畫,令觀看者可加深認識傳統文字的脈絡、架構及背後的意義。

蘇子雄作品《天地人和》。

蘇子雄作品《天道人道》。

 鳥蟲篆寄團圓之意

 筆畫屈曲如蟲的鳥蟲書,被藝術家譚炯興以篆刻方式呈現。譚炯興的篆刻自學成才,採用的文體廣泛,包括甲骨文、元朱文等,作品古樸、清秀。譚氏的篆刻不拘於傳統派別,力求創新,刀下的字刻不僅活潑靈動,別具匠心,更展現出深厚的篆雕功力,作品並曾於28個國家與地區展覽。譚氏表示:「賞心悅目的美感,需腳踏實地,我認認真真地秉承優秀的傳統,又不斷創新,從嚴謹中求活潑,粗獷裏見嫵媚。」

 譚炯興的新作多以鳥蟲書為主,他刻畫的字體蜿蜒盤旋,或以鳥形作裝飾,外觀精緻典雅,不但有《如意吉祥》、《吉祥》等意頭好、適合祝賀新春的作品,亦有不少藉刻畫詩詞抒發自己愛國情懷的篆刻。作品《不信千年神明胄》出自梁啟超的《賀新郎‧昨夜東風裏》,這首詞描寫詞人深切的懷國、救國之情,「不信千年神明胄」一句交代了詞人堅信中華兒女報國的決心。作品《蝴蝶不傳千里夢》的全句為「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出自於辛棄疾的《滿江紅‧點火櫻桃》,意即鄉夢傳不到千里之外的家鄉,只有杜鵑的淒鳴劃破黑夜。詞中的愁緒同時反映當下許多人的內心寫照:疫情的肆虐使身處異鄉的親朋戚友不能相聚,在外漂泊的打工仔無奈滯留當地,有家歸不得。但譚氏靈動的篆刻卻為此詞添了另一番韻味,彷彿寄望不久的將來蝴蝶不須再千里傳夢,離鄉別井的人能早日歸鄉,與家人團圓。(記者:Janice、Ruth)

譚炯興作品《如意吉祥》。

譚炯興作品《觀自在菩薩》。

譚炯興作品《不信千年神明胄》。

譚炯興作品《蝴蝶不傳千里夢》。

譚炯興刻畫印章的大多是振奮人心的詩詞。

譚炯興作品《不離不棄》。

譚炯興作品《只爭朝夕》清秀淡雅。

譚炯興作品《問春水干卿何事》。

譚炯興篆刻作品《勿失勿忘》,藝術家會根據文字的字義,刻畫不同字體的印章。

責任編輯:副刊 【藝術】呈現別樣的古文字之美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