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與80,這對看似平凡的數字,對王鳳祥來說卻象徵着一份歷久彌堅的情結:他是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總領隊,那一年中國冰雪健兒首次亮相冬奧舞台;42年後,在世界首個「雙奧之城」北京,精神依舊矍鑠的他仍熱切關注著冬奧健兒爭金奪銀的表現,這一年他已80歲。
4日晚,42年前出征普萊西德湖的老夥伴、中國冬奧史上首位旗手趙偉昌手擎「飛揚」亮相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現場。那一刻,坐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王鳳祥激動不已:「42年,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我們夢想成真,冬奧終於『回家』了!」
截至16日晚,中國冰雪健兒已在本屆冬奧會上斬獲7金4銀2銅,且極有希望在餘下的4個比賽日繼續刷新歷史新高,這讓王鳳祥「比過年還樂呵」。在北京的女兒家,他每天從早到晚「霸佔」著電視看冬奧會,關鍵場次得組織全家觀戰。
「開幕前,我的預測是本屆冬奧會中國隊能拿8到10塊金牌。」王鳳祥對記者說,中國冰雪健兒幾乎每天都會給他帶來驚喜。「我認為,7塊金牌中分量最重的是高亭宇那塊,因為競爭太激烈;最不容易的是徐夢桃和齊廣璞那兩塊,因為他們這麼多年太不容易了。」
作為中國冬奧史上首任代表團總領隊,王鳳祥的運動生涯起點卻是夏季項目。1942年出生於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的他,曾在20世紀60年代擔任吉林省籃球隊隊長,司職後衛。他在20世紀70年代連續兩屆全運會擔任吉林代表團副團長,為吉林體育健兒奠定了冬夏項目齊頭並進的發展基礎。
1979年,時任吉林省體委副主任的王鳳祥被任命為中國代表團總領隊。彼時吉林和黑龍江是國內冰雪運動的主力省份,但競訓條件艱苦。「滑雪場沒有索道,更別說造雪機了。隊員們爬山1個小時後滑1分鐘,循環反覆,一天也滑不了幾趟。」王鳳祥回憶,當年12月他率隊前往日本拉練備賽冬奧會,結果滿眼看到的都是差距:習慣於踏著膠合板訓練的隊員第一次穿上用玻璃纖維製作的滑雪板,卻不知如何打蠟;面對從未見過的標準雪場上的「冰狀雪」,隊員們不免心生怯意;國內賽場戰績彪炳的速滑隊員,日常訓練量還不如當時的日本高中生……
1980年2月13日,當趙偉昌高舉五星紅旗邁入普萊西德湖冬奧會開幕式現場時,緊隨其後的王鳳祥被現場氛圍打動。「那是中國冰雪的破冰之旅。」王鳳祥說,1980年中國代表團雖然只有28名運動員,參加速度滑冰、花樣滑冰、高山滑雪、冬季兩項、越野滑雪5個分項且最終無一項目躋身前八,但那一次行程讓他受益匪淺。
「在普萊西德湖,我利用空餘時間把所有的賽道都考察了一遍。其中,在雪橇場地就停留了一個多小時,感覺咱們搞這個項目是真的搞不起啊!」王鳳祥說,當時的印象是美國擁有全球第一的冰雪場地,42年後,第一已經屬於中國,美國的很多場地和中國已經沒法比。「還是以雪橇為例,全世界有17條賽道,亞洲有3條,(我認為)中國的這條最好。」他說。
從普萊西德湖回國後,王鳳祥將首次冬奧經歷認真總結,並在報刊發表文章《我們見到學到了什麼》,提出「要想盡快追趕世界水平,必須根據我們中國人的身體條件和特點,選擇從短距離和小巧玲瓏的項目進行重點突破」等理念。「42年來的事實也證明,我們的突破也大多來自短道速滑、花樣滑冰、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等『小快靈』項目。」
因職務變動,王鳳祥在1982年後相繼轉入吉林省體工隊、吉林體育學院、吉林省體育總會工作,退休後擔任吉林省老年人體育協會常務副主席。雖闊別冰雪賽場多年,但他每屆冬奧會都會「霸佔」電視,一家人也會被他帶節奏。「這麼多年來,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在進行的北京冬奧會,越看越激動,越想越榮耀。」他說。
雖然沒能到現場觀賽,但他仍有感而發地完成了一篇題為《冬奧回家》的文章。「回顧中國42年前的冬奧征程,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有追憶往昔的感慨,更為祖國今天的輝煌成就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他在文章中寫道。
「寫這篇文章,是代表中國第一代冬奧人表達情懷,點讚『冬奧回家』。」他說,中國用42年時間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冰雪成就與進步,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將深度影響世界冰雪格局,他堅信未來用不了42年,中國必將成為冰雪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