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核心CPI年漲幅雙雙擴大,外食費更飆至7年新高。學者分析,CPI月增率未下降,民眾萬物齊漲的感受會日益深刻,當局必須審慎關注民眾可能產生的高通胀預期。
據中央社報道,從去年底開始,民眾開始從生活中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從小吃店、便當陸續上調5元到10元(新台幣,下同),即使不漲價,食材也減少縮水。
去年4月開始,島內CPI年增率屢次突破2%的通胀警戒線,截至今年1月,CPI更已連6月超過2%,通胀壓力持續升溫。
台灣統計部門先前多以島內物價並未全面、顯著且持續性上漲,且核心CPI還落在2%以下,認為島內物價並不到通胀的程度,但1月核心CPI年增率擴大至2.42%,創下13年最大漲幅,即便扣除年前漲價的春節因素,也還是落在2%的偏高水準。
台當局發言人曹志弘解釋,去年第2季起,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高漲,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漲幅隨即擴大至雙位數,而從業者端的WPI成本遞延影響消費者端的CPI時間通常為2季,因此從去年底開始,CPI漲幅開始明顯擴大。
曹志弘指出,今年第2季起,受到去年基期墊高的影響, CPI漲幅可望受到抑制,若後續上游農工原物料價格下跌,也有助於CPI漲幅收斂。
「基期效果肯定會讓CPI年增率落下來,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感受」,元大寶華董事長梁國源認為,經濟學家會看CPI判斷物價情勢,但CPI年增率是和去年同期比較,對民眾而言意義並不大,反倒是月變動的感受更直觀,「現在月增率沒有落下來,民眾一直感受到萬物齊漲,加上媒體常常報道,大家愈來愈覺得有通胀現象」。
梁國源直言,就算CPI數據沒有到拉警報的程度,如果政府沒辦法讓物價上漲的氛圍冷靜下來,會加劇民眾的通胀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