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深圳一直是向香港學習的模範生,到今天,深圳的GDP已經超過香港,在這種情況下,深圳還可以向香港學習什麼?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就表示,雖然深圳 GDP已經超過了香港,但是深圳向香港學習的空間還有很多,比方說香港的法制。對一個社會來說,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創新創業成果包括個人奮鬥成果的保護,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深圳還要進一步向香港學習法制建設。
為香港服務是深圳不變的使命
此外,香港的國際視野也值得深圳學習。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香港跟國際社會的交往頻繁,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在香港都設有辦事機構,這一點也表明了香港較高的國際化程度,而深圳在這個方面其實還有相當的距離。
「我們要思考怎麼能夠像香港一樣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化都市,不僅僅是有人願意來,還要有人來創業,甚至有人願意來長期居住,在國際化方面,深圳還應該很好地向香港學習。」海聞亦指出,香港作為有百年發展歷史的國際化大都市,在金融控制風險方面,特別是在金融創新的同時保持對金融風險的管控這些方面,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圳學習。
「觀察深圳過去40多年的發展,深圳和香港其實就像林鄭特首所說的那樣,『深』中有『港』,『港』中有『深』,彼此之間是實際上是不可切分的。」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玉閣說:「未來深圳要為香港服務,向香港學習,這對深圳來說是一種國家使命。」
香港亦需要向深圳學習
在深圳崛起的過程中,開放包容的心態、敢闖敢試的精神,以及創新科技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動能,這給貧富差距加大,飽受產業空心化困擾、經濟過度依賴於金融、地產的香港,帶來什麼啟示?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指出,深圳也有很多地方是值得香港學習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深圳就不怕犯錯,這點可能是香港企業的弱項,但是也可能是需要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深圳最大的特點是勇於創新試錯,敢於打破條條框框,敢於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領域,這一點我認為應該值得香港的企業家去學習,就是更好地在創新,做一些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這方面香港應該向深圳的企業學習。」
海聞補充說:「還有一點,我認為香港的企業家也要有一個大格局,就是說你在發展當中不應該僅僅想到香港的發展,要把香港融入在整個中國的大環境下來考慮,這也可以讓香港的企業家有一種更大的格局來制定企業或者公司的發展戰略,這也是深圳另外一個值得香港學習的長項。」
以創新促進兩地要素便捷流動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實踐教授肖耿看來,隨着港深兩地融合進一步深入,深港之間應該在制度方面有一些創新。
他指出,中國在工業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服務業特別是在金融、科技領域還需要繼續努力,香港的開放的制度和內地廣闊的市場空間、物理空間,以及各種各樣人才的配套,都是深港合作非常重要的內容。未來兩地除了要在物理空間上互相配合,還需要在制度創新方面做一些更具有創新的突破。
他進一步表示:「因為我們在一個同城化的物理空間裏有兩種制度,而且有兩個經濟、金融的生態體系,一個是離岸的,一個是在岸的,這兩個體系實際上是不能夠混在一起的。但是從未來的角度來看,因為我們有數碼化的經濟和金融,包括貨幣,這就使得我們未來對於兩個生態體系的界定和監管,都可以改變過去以行政區劃和物理空間來劃分的傳統,有可能實現以市場主體來進行區分和監管。」
張玉閣亦指出,在「一國兩制」的這樣一個前提下,深圳和香港之間不管是合作也好,融合也好,它總是有邊界存在,有海關邊界存在,所以它的要素是不可能實現自由流動的,但是要素可以實現高效便捷的流動。
特別是IT技術的應用,包括大數據的應用,我們其實可以實現人員的無感通關、人臉識別通關,我們也可以運用區塊鏈的技術去跟蹤、管理和監控資金和物流的跨境流動。可以用電子海關碼更加便捷地通關,包括信息技術的使用,都可在保證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使得它更進一步簡化,也更進一步便捷。在「一國兩制」之下,要素沒有自由流動,只有更方便、更便捷、更高效的流動。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深圳和香港它屬於兩個不同的關稅區,因為香港是一個自由港,是全球開放度最高的一個自由港,它實行的是一個負面清單管理。我們深圳也好,其他內地城市也好,是一個正面清單的管理,所以這兩者之間差異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對於高效便捷的跨境要素資源流動,我們其實是要作出一些制度上的安排。
另外我們從服務貿易這個角度來看,一個是商業存在,一個是自然人流動,這兩者其實在深圳和香港之間,可能我們也需要進行一種制度上的一個創新和突破。
其實制度性開放的本質就是要改革,要使得你的這種制度體系,你實行的這樣一種監管方式能夠和國際接軌,然後和國際最高標準規則去接軌,反而才會形成你的這種競爭力。
你只有不斷地去提高你的營商環境,你才能夠吸收、吸引到全世界各地的要素資源。所以就是說要素的自由流動,包括制度性的開放,包括落實這種同等待遇,它實際上是永遠是要處在一種優化和改善、改進的過程之中。這其實是深圳也好,香港也好,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要持續去做的事情。
互利共贏 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灣區
肖耿表示:「香港和深圳它這兩套體制,它需要有實實在在的市場主體去用它,而且用的時候要讓香港和深圳同時都要受惠,就是他們的利益要捆綁在一起。我們要通過制度創新,就把這種競爭的關係變成一個雙贏的合作的關係。」
「如果沒有深圳的物理空間和市場空間,還有它的各個層次的人才的資源的話,香港是不可能吸引全球的這些大公司來設立總部的,但是如果是有了深圳在空間上的支持,可以用香港的制度,但是同時又可以用深圳的物理空間、市場空間和人才的資源,我相信全球很多大企業都會來大灣區,所以深港之間就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兩地合作就共同地吸引了新的流量。」
「深港如果能夠實現這種深度合作,我相信大灣區一定會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一個地區,可以在服務業,特別是科技創新,還有金融、人才方面能夠吸引到全球最好的資源。如果是我們能夠解放思想,能夠把這些制度方面有些創新的話,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肖耿如是表示。(策劃、撰文:李穎;攝像、剪輯:謝燁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