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指醫學院於去年12月開始利用混合手術室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至今已為18名肺病病人完成檢查手術,而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正處於臨床測試階段,目標於全球完成1200例。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解釋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內窺鏡檢查,通常由專門醫治肺病的醫生進行。至於新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檢查使用實時光學影像和電磁定位,於氣管進行導航。經訓練的醫生透過操作控制台遙距操控機械臂上的支氣管鏡,便能準確地驅動到肺部所需到達位置。當醫生要操作手術工具進行活檢時,此機械人系統可保持儀器在氣管內的穩定性,提高病變定位準確性和診斷率。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吳士衡表示很高興在亞太地區進行第一個混合手術室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手術。他們至今為18個病人完成相關手術並成功到達病灶,抽取病變組織作活檢或進行染色定位以輔助微創肺癌切除手術;研究團隊在擁有新型工具下能更精準地處理細小及位置隱蔽的肺結節,而新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技術對比傳統支氣管鏡檢查可提高診斷率,讓醫生可更早為病人作癌症診斷,最重要的是為患者提供更良好診治體驗和治療效果。
經訓練的醫生透過操作控制台,遙距操控機械臂上的支氣管鏡,便能準確地驅動到肺部所需到達的位置。機械人系統可以保持儀器在氣管內的穩定性,提高病變定位的準確性和診斷率。
新型的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檢查使用實時光學影像和電磁定位,於狹窄而複雜的氣管進行導航。
醫生可以透過實時光學影像和電磁定位預視活檢工具能否直達病灶。工具呈綠色表示工具進入安全範圍,不會刺進病灶以外其他位置。
頂圖: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吳士衡及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與研究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