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香港經歷的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衝擊,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如果不能成功壓制這個疫情、達不到「動態清零」及保持平衡,就難以跟內地恢復通關,對香港的經濟影響更大。他並對疫情後經濟復蘇充滿信心。
中新社記者:今年初以來,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帶來了高度不確定性,香港經濟難以評估何時才能真正復蘇。特區政府推行逆周期政策將對香港經濟產生怎樣的提振效應?
陳茂波:這一波的疫情對我們的經濟打擊很大,可以說對很多的行業都有衝擊,從市面看挺蕭條。
鑒於這個原因,儘管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無可避免是赤字,我們還是要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從多個方面採取逆周期的措施,為我們的市民紓困,給經濟下行中遇到困難的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同時投放足的資源去抗擊疫情。此外也要準備好疫情以後,怎麼促進經濟復蘇,以及比較長期的經濟發展部署。
我們以組合拳的方式,從多方面幫助中小企業。為什麼?因為香港有三十幾萬家企業,中小企業佔了98%,僱傭的人佔私營就業市場45%,所以我們要避免出現大面積的中小企業倒閉潮,因為那樣會影響背後的就業,對社會穩定也會造成衝擊。
我們從四個方面支持中小企業:第一是減低經營成本,減費減稅;第二是給他提供資金周轉的支持,由政府作100%擔保的企業貸款計劃,借貸額度從原來最多可以貸600萬元(港幣,下同)增長至900萬元,同時立法暫緩追討欠租,促進業主和中小企業租客找一個租金重構的方法,給中小企業有一個喘息的空間;第三方面政府會推出保就業計劃,對指定行業的企業裏邊工資不太高的僱員,現在定在3萬元(月薪)以下的,特區政府會補貼8000塊一個月,為期三個月,我們估計大概有100多萬的打工仔可以受惠,牽涉的資金大概300個億;最後第四方面是消費券的第二期,我們在暑假就會推出來,連同其他的措施的話,希望到時候疫情已經壓制下來,可以為私人消費市場注入動力,拉動經濟比較快地恢復過來。
對個人來說,在短期紓緩措施方面,我們會分兩期提供消費券1萬元,頭一期5000元,4月份就要發,為經濟壓力較大的老百姓提供一點支持,同時間通過退稅減收費,還有領取政府援助的朋友多領半個月的援助。
對於失業沒有收入的朋友,特區政府提供100%擔保,通過銀行作貸款,額度從原來工資的6個月提升到9個月,上限從8萬元提高到10萬元,而且基本上不收利息。
中新社記者:特區政府這次在財政預算案中抗疫部分投入很多,金額超過以往。抗疫支出在特區政府整體支出以及香港整體經濟佔比怎樣?
陳茂波:自疫情兩年前發生後,我們總共動用的資金是6000多億元,可以說在保護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防控疫情、支援老百姓等,我們是盡所能去支持。但是這也說明我們一定要把疫情管控好,不然的話這些錢一直花下去也不應當。
我們現在一年特區政府的開支,比如2022至2023年度,是8000億元左右,所以6000億是一個很大的數了。我們現在的生產總值大約28000多億元,所以這一支出佔我們生產總值的20%多一點。非常時期,用這些非常的手段無可厚非,但是同時間我們也要警惕疫情,把疫情管控好,這樣的話,這些錢省下來可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中新社記者:香港第五波疫情目前單日確診人數仍高居上萬,4月初市民即將收到第一筆消費券,在疫情嚴峻下推行刺激經濟的政策是否與現有減少外出、減少人流的防疫政策背道而馳?
陳茂波:我們考慮了。這一波疫情其實最受打擊的是基層市民,很多場所關了,他們失業了,或者是上班的時間減少了,收入少了。我們聽見了他們經濟壓力很大的訴求,所以對不少老百姓來說,這5000元第一期的消費券,其實主要的目的不是鼓勵增加消費,是多給他一點錢,畢竟在生活上可以用。
所以我們發放的時候會跟他們講疫情的關係,大家要嚴格遵守社交距離的措施,不要掉以輕心。現在疫情還是很嚴峻,但是了解大家可能有點壓力,這個錢送到手上,按需要用。
同時間我們也把消費券的使用期限拉得很長,達到7個月,市民拿了以後暫時不用也沒關係,還有7個月的時間。我們覺得能比較兼顧社會上不同情況市民的個人環境,讓他們有所選擇。
中新社記者:關於特區政府宣布暫緩全民檢測,以及即將結束9個國家航班的熔斷機制和放寬社交限制的規劃,有人解讀是為了安撫外國企業,避免這些公司因為嚴格的社交和航班熔斷機制而撤出香港。您如何看待這種猜測?
陳茂波:這個猜測我認為是沒什麼道理。行政長官宣布這些措施的時候,也說是理順我們在防疫抗疫裏不同範疇的工作。
對防疫抗疫來說,老百姓的生命、老百姓的健康是最重要,是放在第一位的,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是不能用錢來計算,保護老百姓是不計代價的。
這波疫情對我們的衝擊很大,嚴峻的程度前所未見,所以你看我們的一些措施是很有力,而且很嚴厲,這也讓一些住在香港的商人出差不方便,有一些派到這邊工作的人他家裏人來看他或者是他回去看家人不方便。不過我覺得是短期的困難,畢竟疫情會過去。
所以最基本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把疫情管控好,盡快把疫情壓下去,動態清零,爭取跟內地通關。因為畢竟這些外商、外國人在這邊做生意,除了香港以外,其實對他們更重要的是內地市場,整個北亞洲的市場,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如果他們來這邊,我們疫情管控好,實現動態清零,保持動態平衡,跟內地可以通關的話,他們來這邊就可以很自由地走進走出整個內地市場,這個才是吸引。
國家「十四五」規劃給我們(香港)的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給我們的機會,由於疫情的關係,我們還沒有發揮好用好。疫情壓下去,我們能通關,能集中力量把我們的經濟發展工作做好,大家看見機遇的話,都會來都會分一杯羹,我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
中新社記者:有人擔憂全民檢測,會覺得幾天或一周時間社會停滯,停工停學,這樣會對香港經濟有影響,您怎麼看?
陳茂波:特區政府在行政長官的統領下,會做好相關部署。正如我剛才說的,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不能成功壓住這個疫情,如果達不到動態清零,保持平衡,就難以跟內地恢復通關,對我們的經濟影響更大。
所以把這兩點優次搞清楚,我們就很明白。從我們的工作上,儘管短期有一些困難,但是把這些基本的事情想好、部署做好,就能帶我們突破目前的困難。在這個過程裏,如果大家對特區政府的意圖能明白、清楚一點,了解都多一點,也有利於大家用心去支持政策,這樣對於我們政策的執行推進是有幫助的。
中新社記者:外資非常關心香港疫情的走勢,並認為會影響營商環境。您如何看待當下香港的營商環境?從長期來看,疫後香港經濟發展提振的契機在哪裏?
陳茂波:疫情給我們帶來短期的困難,但是我們基本的優勢仍然是非常好。
我們已經在為疫情結束後的經濟復蘇做一些準備。今年下半年還安排了一些活動,比如有一個非常高層次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將在香港舉辦,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大型活動,有一些在過去兩年比較少來香港的朋友,能親自來看看及了解我們的發展機遇。同時如果能安排他們去大灣區考察,肯定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也對在這邊開拓業務感到更振奮。
其實在這波疫情發生前,我們也看見一些金融機構在把握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機遇,在這邊擴充業務,也看見一些跨國的保險公司,把總部以及人員搬過來。
對於未來經濟發展,今年的經濟增長預計是2%至3.5%,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放在3%,與過去大概2.8%的增長,3%我覺得不難。
這幾年我們在金融、創科等領域投入不少資源,目前來看創科這塊生態比較蓬勃了,越來越多人從事這個行業,也有不少的境外公司到來。
同時,通過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希望能吸引內地的科技企業落戶。我們要跟深圳緊密合作,可以共同推出政策包,吸引科技企業落戶在這邊,對我們兩邊的科技產業的發展都有推動作用。
所以我們不要被短期困難蒙蔽,對香港的基本情況、基本優勢以及核心競爭力要有信心。主要是先把疫情壓下去,我們同心合力就會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