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同在亞洲的鄰國,中國與日本均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老齡化也對兩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影響。近年來,中日雙方領導人在會談中都強調要把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發展健康老齡產業作為雙方務實合作的主要領域。當前中日兩國人口老齡化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加強兩國在該領域的經驗交流與互鑒,也將為全球應對老齡化問題提供借鑑。
2022年4月14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盤古智庫聯合舉辦「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人口老齡化影響與應對論壇」,來自中日兩國政府、智庫、高校界專家代表從中日老齡化的現狀與問題、政策與應對、比較與借鑑等方面展開務實交流與研討。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指出,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據聯合國統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近100億,其中,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20億,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着日益增大的養老壓力。所以,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所處的老齡化發展階段有所不同,中國目前的老齡化階段相當於日本在90年代中期這個時候,但是未來這二十幾年中國老齡化速度會加快,到2050年左右中國老齡化程度可能趕上日本。」郭萬達說,日本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比中國早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老齡產業的發展、養老服務的推廣、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也值得中國來借鑑。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研究部部長小島克久認為,雖然日本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以及人口的減少,社會保障所需的必要費用會逐步增加,但如何確保收入還是很大的問題。此外,在醫療和服務領域的需求很多,但日本存在人手不足的問題,所以除了防止人員辭職,還要從提高職業發展前景的角度來改善待遇。「我認為日本正在構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但同時也面臨着各種問題,中國也和日本一樣會面臨着各種問題,我們正在各自找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我想我們要是加強相互溝通和互相學習的話,能找到新的方法。」小島克久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養老與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寶圍繞中國養老金制度面臨的問題和改革的方向進行分析。他指出,當前中國養老金改革面臨可持續性、公平性、充足性,以及流動性等幾大重要問題。在中國「十四五」和2035規劃中涉及到了延遲退休年齡、優化戰略儲備基金制度、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等改革方向。因此,首先要進一步推進制度整合,真正建立多層次養老金體系;二是從收支兩側着力,改善養老金制度可持續性;三是優化基礎養老金待遇計算方法,兼顧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四是將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與實現精算平衡結合起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指出,中國的老齡化特徵和日本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似之處在於,兩國國家老齡化的速度都非常快,從某種意義上,中國可能比日本還要略快一些。不同之處,中國可以說叫做「未富先老」,日本老齡化開始的時候,基本上人均收入都已經接近了美國的人均收入。中國現在老齡化已經開始了,但是中國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中國可以說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對比日本來說,中國老齡化最大的挑戰,恐怕還是在養老保險,就是退休金,還有老年人的醫療、康復上,這是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但即使這樣,在這方面中國和日本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姚洋說,中國有海量的國有企業資產的存量,把中國的國有資產都加起來,國有資產的淨值是60萬億人民幣。現在中央政府也在不斷地把國有資產的股份劃撥給養老基金、社保基金,中國有更多的財力資源來應對未來的老齡化。另外一個是老年護理的挑戰,在這方面中國準備的確是不足的;再一個是老年心理適應問題,因為退休之後都有心理落差。心理落差會造成一系列的生理還有社會問題,中國這些方面都可以向日本學習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指出,對中國而言,未來的核心任務,是如何讓整個社會體系向「適老化」轉型,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體系的調整,使之適應老齡化社會。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呈現出超級老齡化的特點,即規模超級大、速度超級塊、超早階段和超穩結構。中國正在超級老齡化的驅動下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期,而且我們面臨的是老齡化、城市化、數碼化同步共振的複雜老齡化,特殊性和挑戰是巨大的。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不僅僅是養老問題,而是關乎到整個經濟社會的全局性問題。對此,中國應特別重視和應對來自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生育政策、鄉村和區域、社會服務、數字鴻溝,以及生命關懷八個方面的問題與挑戰。(記者 朱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