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總裁余偉文今日(25日)在專欄「匯思」撰文,指今年受制於疫情反覆、通脹加劇,以及主要央行政策轉向等多個不明朗因素,投資者管理資產時如履薄冰。面對如此情況,余偉文指外匯基金一直適時適量地調整資產配置,並作出四項適當的防禦性部署。以下為文章全文:
沉着應對市場波動
踏入2022年,受制於疫情反覆、通脹加劇,以及主要央行政策轉向等多個不明朗因素,投資者管理資產時如履薄冰。2月起俄烏局勢引發地緣政治危機升溫,終成市場「最後一根稻草」,觸發了股票、債券、外匯市場的資產價格大幅波動,為全球投資者及外匯基金帶來嚴峻的挑戰。
回看疫情爆發初期,多個主要地區的央行及政府推出空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措施。在大量資金追逐下,環球股市過去兩年水漲船高,多個海外股票市場更於2021年屢創新高。外匯基金去年亦錄得逾1700億元的收益。然而,高企的估值令股市對壞消息更為敏感,稍有風吹草動,投資者便會大舉拋售股票避險。
近期股市尤其波動,例如今年3月中,恒生指數於一周內出現幾千點上落的驚險場面(註1)。由於市況異常波動,外匯基金與其他投資者一樣難以獨善其身,短期表現無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據過往投資經驗,在股市下跌時,債券是投資者常用的避險工具,因而經常出現「股落債上」的情況。這種互補作用使股債組合在市況動盪時得以分散風險,減少損失。不過,今年首季市場卻打破慣例,罕有地出現「股債齊落」,在通脹壓力及央行「收水」的預期下,環球主要國債被拋售,令債券價格大幅下跌。以彭博美國國債指數為例,首季跌幅達5.6%,是自1973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單季跌幅。事實上,過去多年的量化寬鬆政策令利率長期低企,投資債券只能帶來微薄的利息收入,不足以彌補債價下跌造成的損失。今年第一季股債雙輸,令市場上大部分環球股債基金,甚至香港強積金中股票比重較低的保守混合型基金,均未能幸免於第一季錄得虧損。
外匯方面,年初至今,美元趨強,使非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時出現帳面匯兌損失。若接下來美國相對於其他經濟體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令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繼續走強,外匯基金將可能陷入股、債、匯「三重打擊」的艱難局面。
雖然投資環境十分困難,但無論市況如何動盪,外匯基金仍然以「保本先行,長期增值」為投資原則,不可因短期收益的波動影響其長線投資方向,再加上外匯基金的規模龐大,不適合如個人投資者般對投資組合作出頻繁或大幅改動,反而要堅定地恪守投資原則,適當地作出中長線的資產配置,為外匯基金爭取更好的長期回報。
事實上,面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不明朗的因素,我們一直因應市況變化,靈活地管理外匯基金,適時適量地調整資產配置,並作出適當的防禦性部署。具體而言,我們作出了以下四項部署:
第一,在美國加息的預期下,外匯基金增加了現金和浮動利率債券的比例。浮動利率債券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減低前文提及債券「息升價跌」的負面影響;
第二,外匯基金適當地調整非美元資產帶來的外匯風險,以降低美元進一步轉強所帶來的帳面匯兌損失;
我們希望透過上述兩項調動,讓外匯基金能夠維持足夠的流動性之餘,亦盡量減低美國利率波動對整體投資收入的影響。
第三,在過去幾年,我們通過持有抵禦通脹的投資產品,以及加大「長期增長組合」下的另類投資(包括房地產及基建投資等實物資產),令投資組合更多元化,更有效地分散風險。「長期增長組合」一直表現出色,自成立以來至2021年9月底的內部回報率年率達15.3%。
第四,我們會繼續提高資產組合的流動性,確保有需要時能迅速提供資金維持香港的貨幣及金融穩定,及配合政府提取財政儲備存款以應對疫情。
外匯基金投資團隊將繼續因應外圍最新局勢變化作出迅速及適當的應對,致力減低三大主要資產(股票、債券、外匯)如同時受挫對外匯基金潛在的衝擊,為維持香港貨幣及金融穩定提供強大後盾,並努力爭取中長線回報,為外匯基金的資產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