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度報道】全球糧食危機風險加劇 糧食安全這根弦須繃緊

【深度報道】全球糧食危機風險加劇 糧食安全這根弦須繃緊

責任編輯:謝燁挺 2022-05-04 00:07:34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過去兩年中,新冠疫情持續高位運行、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等因素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諸多挑戰,今年2月爆發的俄烏軍事衝突讓這一嚴峻形勢雪上加霜。俄烏局勢至今膠着,極大地擾亂了全球糧食的生產供給端和貿易體系,使得國際糧價進一步飆升,外界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日益升溫。受訪專家認為,中國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綳得很緊。目前中國糧食供應較為充足、價格平穩,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未變。隨着全球糧食危機的演進,中國須在國內糧食供應充足與進口糧食多樣化之間做好平衡,從而確保糧食安全。

 俄烏衝突波及糧食供應鏈

 自俄烏軍事衝突爆發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節節攀升,從原油、天然氣、貴金屬,到小麥、大豆等農產品的價格一路走高,加劇了全球通脹風險上升的趨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隨着黑海地區衝突對主糧和植物油市場造成衝擊,國際糧食商品價格在3月份大幅躍升。3月份的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159.3點,環比上漲12.6%(17.9點),大幅躍升至該指數自1990年設立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植物油、穀物和肉類價格指數更創下歷史新高,而食糖和乳製品的價格指數亦顯著上漲。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導致國際糧價大幅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供給端來看,俄烏衝突導致世界主要的糧倉播種中斷、糧食運輸成本上升,以及化肥和農藥等與農作物生長相關的投入品價格走高等,都對糧食的供應產生重大不利因素。「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是世界的大糧倉,俄烏衝突對世界糧食供應的影響很大,加之疫情封控等因素,導致糧食民族主義、化肥民族主義的出現,甚至種子民族主義亦相伴而生,不少國家還限制糧食的出口。」周立說。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在2021年烏克蘭小麥出口佔全球總出口的12%,大部分地區播種受到戰火衝擊,運輸也不暢順;俄羅斯的小麥出口佔全球總出口的17%,遭到西方國家的貿易制裁。去年全球小麥出口總量為為2.06億噸,俄烏兩國佔了29%。不僅是小麥,兩國的玉米出口佔全球份額的19%,葵花籽油出口佔全球份額的80%。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認為,素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大多數地區,已經錯過了春耕,種上糧食的地區也受到燃料斷供、機械短缺、道路堵塞等各種困擾,今年糧食鐵定失收。糧食的生產周期較長,由於涉及土地,新增產能也比較困難。此外,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化肥也遭到制裁,烏克蘭的化肥產能部分遭到破壞。俄羅斯的氮、磷、鉀肥、烏克蘭的氮肥和白俄羅斯的鉀肥在全球化肥供應鏈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烏克蘭的種子出口在世界上也具有很高的份額。

 糧食短缺風險逐漸蔓延

 目前而言,由糧食價格飆升引起的恐慌已在全球範圍內逐漸蔓延,匈牙利、印度尼西亞和阿根廷等不少國家,已對從小麥到食用油的農產品出口設置了貿易壁壘,希望以此抑制國內價格,保障本國食品供應。此外,糧食短缺的衝擊波大概在一個月前就已蔓延到商店貨架,對葵花籽油價格暴漲的擔憂在土耳其引發了搶購潮,其他歐洲一些連鎖超市亦不得已相繼出台限購措施。

 周立表示,全球糧食危機實際上已然來臨,而且問題特別嚴重。「根據我們的預測,這有可能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聯合國警告稱,隨着烏克蘭春季耕種受阻和糧食貿易中斷,已經創紀錄的糧價可能再暴漲22%,這將對世界糧食貿易和安全體系產生深遠影響。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烏克蘭危機可能導致多達17億人口陷入貧困和飢餓,超過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貿易組織負責人發布最新聯合聲明,呼籲各方就糧食安全問題採取緊急行動,避免禁止糧食或化肥出口,以應對糧食價格上漲、供應短缺問題。聲明表示,主要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和供應短缺正在加劇家庭壓力。最貧窮國家面臨的威脅最大,但中等收入國家的脆弱性也在迅速增加,這些國家擁有世界上大多數窮人。

 世界銀行行長大衛·馬爾帕斯近日警告稱,烏克蘭危機引發食品價格飆升,世界正面臨一場「人類災難」。馬爾帕斯預計目前的糧食安全危機將持續至少幾個月,甚至可能持續到明年,他呼籲世界各國政府盡可能增加糧食、能源和化肥的供應,而不是降低產量或提高物價,同時對全球最貧困的那部分人提供針對性援助。

 中國糧食安全總體有保障

 在全球面臨糧食危機的背景下,目前中國的糧食生產和儲備狀況如何呢?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是否值得憂慮呢?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日前表示,近期,受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危機擔憂加劇。相較之下,中國糧食供應較為充足、價格平穩,糧食安全總體有保障。

 據孟瑋透露,一方面,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較強,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2021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另一方面,中國糧食庫存較為充足,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備達到15天及以上,防範市場風險能力增強。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中國是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約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但耕地僅約十分之一,水資源不足6%。因此,如何保障糧食安全,為廣大民眾保證食品供應,一直是中國優先考慮的重任。從最近幾年的動態來看,中國高層領導人在多個場合都有重點提及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在海南考察時,亦再次強調種子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中國糧食安全的問題不大,主要原因是中國在糧食問題上立足自足,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雖說近些年糧食的自給率是下降了,但口糧的自給率應該說還在95%以上,也就是說人們平常吃的絕大部分是中國自產的,主要是飼料用糧的自給率下降得比較快,大豆和玉米的進口量比較大。」周立說,所以,從直接的口糧安全上,中國的問題不大,但間接的整體食物安全這根弦還是綳得比較緊。中國歷來都是人多地少,所以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綳得很緊,尋求糧食供求的緊平衡。

 周立進一步指,從供給上而言,中國包括能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價格的上漲,遠遠比世界的低得多,雖說也在上漲,但不至於像國際上如過山車一般上上下下,而是有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力量存在。「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中國人吃得飽、吃得好的基本事實沒有變。如果不是因為人為的封城、封控或者供應鏈中斷,中國近幾年應該不會再有大範圍饑荒的出現。」周立說。

 平衡保供適度進口

 時下正值春耕時節,但受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部分地區農民下田、外出農民返鄉務農等有所阻礙,中央有關部分要求地方政府對這些造成春耕不利的問題進行糾正,同時研究部署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和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此外,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糧食生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新挑戰,俄烏衝突和疫情疊加的雙重衝擊,對農產品穩定供應和糧食安全造成干擾。在當前新形勢下,中國需要提前部署抓好春季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平穩,避免對物價造成較大衝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定的糧食產量目標是要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報告要求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近日聯合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顯示,2022年,中國預計播種糧食17.7億畝,有望生產6.88億噸糧食。其中,預計播種大豆1.47億畝,比去年增加2100萬畝。

 在周立看來,確保糧食安全是國家今年重點抓的兩條底線之首,所以糧食保供給還要持續,同時適度的進口也不可避免,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進口。他談到,大豆進口目前來說相對比較穩定,巴西、美國、阿根廷都是中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國;玉米的生產地區更多,來源也更複雜。總之,中國要在國內糧食供應充足度與進口糧食多樣化之間做好平衡,從而建立糧食安全。(記者 朱輝豪)

責任編輯:謝燁挺 【深度報道】全球糧食危機風險加劇 糧食安全這根弦須繃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