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將會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說到做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18日應約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通電話時這樣表示。當天,國務委員兼外長與日本外相林芳正舉行視頻會晤時也表示,日美雙邊合作不應挑動陣營對抗,並希望日方「不要為他人火中取栗」。國際媒體紛紛關注到中方的這些強硬表態,稱這是在美國總統拜登訪問亞洲之前對美方的警告。拜登20日開始他上任以來的首次亞洲之行。行前,美方官員和媒體大肆炒作,聲稱此行將打造「對抗中國的安全和經濟聯盟」。尤其是拜登將在訪日期間正式宣布啟動所謂「印太經濟框架(IPEF)」,以打造一個排斥和遏制中國的「經濟小圈子」。不過,亞洲多國對這一框架都表現出「疑慮」。柬埔寨《高棉時報》稱,IPEF實質上在本地區引入了一個封閉的、排他性的、對抗性的協定,其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意圖明顯,「這對亞洲來說不是好事」。19日,王毅主持金磚國家外長視頻會晤時表示,我們要抵制個別國家構建「小院高牆」、打造「平行體系」分裂世界的做法。
中國「說到做到」
據路透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18日應約同沙利文通電話時表示,美方採取一系列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的錯誤言行,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予以有力應對。楊潔篪警告稱,如果美方執意打「台灣牌」,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必將把局勢引向危險境地」。他強調,中方將會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說到做到」。
「說到做到」的表述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袁征對《環球時報》表示,與中方之前就台灣問題與美國交涉的措辭相比,「說到做到」有很明顯的警告意味,這也意味着隨着現在台海局勢緊張度上升,我們通過提前把話說明白來為美方的冒進行為踩剎車。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由美國52名參議員組成的兩黨團體18日在拜登出訪前夕,共同簽署一封給拜登的信,敦促將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框架」。袁征認為,美國議員的聯署信,很可能是和白宮「配合」,為拜登在台灣問題上進一步動作「做鋪墊」。他說,在這一背景下,楊潔篪對美方作出強硬警告是必須和必要的。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也表示,中方這個表態很罕見,接下來我們不會只限於口頭上交涉,可能會有一些很具體的行動。一位台灣事務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必要時我們可以在美國軍艦的必經航線上提前宣布一個軍事禁區,或者通過演習短暫封鎖台灣海峽。這些都是不能排除的選項,華盛頓和「台獨」需要掂量清楚。
18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日本外相林芳正舉行視頻會晤時警告說,日美雙邊合作不應挑動陣營對抗,希望日方 「不要為他人火中取栗」。他說,令人關注和警惕的是,美國領導人還未成行,所謂日美聯手對抗中國的論調就已甚囂塵上,搞得烏煙瘴氣。
美國政治新聞網稱,楊潔篪和王毅在同一天對美日傳遞了相同的強硬外交信號。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稱,中方在美國總統訪問亞洲前接連發出警告,這是對美方企圖遏制中國行為畫上「安全紅線」。報道引述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馬斯洛夫的話稱,美國單純從經濟上阻礙中國發展已經不可能,因此試圖在亞洲搞小集團針對中國。這一點中國看得很清楚。楊潔篪有關中國「說到做到」的話表明中國捍衛主權的言辭將轉化為行動。
19日,王毅主持金磚國家外長視頻會晤時表示,「小圈子」解決不了全球面臨的「大挑戰」,「小集團」適應不了當今世界的「大變局」。我們要抵制個別國家構建「小院高牆」、打造「平行體系」分裂世界的做法。
「焦點指向中國」
「拜登亞洲之行把焦點指向中國。」美國《國會山報》稱,拜登上任以來的首次亞洲之行,是美國政府把焦點更多放在關注中國挑戰的一個機會,之前數月拜登政府主要精力一直放在俄烏衝突方面。報道稱,拜登入主白宮後,一直把中國作為最大的外交政策挑戰。他在一次又一次演講中把中國定位為美國的首要競爭者,並圍繞着在印太抗衡中國的影響力而制定政策。
俄《消息報》稱,拜登此次亞洲之行的實際目的,就是向該地區的盟友表明,俄烏衝突沒有影響美國對亞太事務,特別是對中國的關注。拜登在訪問期間將啟動美國「印太經濟框架」,以遏制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在許多方面,華盛頓將這一戰略視為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同時,在東京舉行的「四國安全夥伴」峰會上也將宣布發起一項計劃,加強半導體等重要組件供應鏈的安全,這明顯暗示將繼續對中國科技巨頭「卡脖子」。
在拜登出發前往亞洲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18日在白宮吹風會上聲稱:「我認為此行將充分展示拜登總統的印太戰略。此行將以生動的色彩展示出,美國可以在領導自由世界應對俄烏戰爭的同時,制訂一個體現美國在本地區領導力的有效計劃,並以此定義21世紀本地區的未來。」
此前,美國駐日大使伊曼紐爾接受日本電視台採訪時曾露骨地聲稱,拜登訪日「是對中國的警告,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很強大」。對於拜登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伊曼紐爾稱,美方沒有預想中國加入該框架的情況,中國「不可能參加」。
亞洲多國對美方框架「疑慮」
對於拜登此次亞洲之行企圖打造對抗中國的安全和經濟小圈子,許多國家都表現出「疑慮」。韓聯社18日稱,韓國政府決定作為初始成員國加入「印太經濟框架」。不過,隨後韓方多次表態稱該框架「不排斥中國」。19日,韓國總統室再次「辯解」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是打造供應鏈同盟概念的合作平台,絕無將中國排除在外的意圖」。
不過,《韓民族新聞》19日質疑,「韓國加入排斥中國的印太經濟框架,這是否會引發對華矛盾?」報道稱,韓國加入反華的經濟框架可能會像「薩德事件」一樣,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韓國一家電動汽車企業代表稱:「能不能在各國利益相互交織的全球供應鏈中把中國排除在外還是個問題,現在加入此經濟框架看不到多少實際利益。」
柬埔寨《高棉時報》稱,鑑於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規模和影響力,美國企圖人為分裂貿易體系和切斷供應鏈不利於亞太經濟發展。而且,美國試圖拉攏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加入該框架,卻將柬埔寨、老撾等排除在外,這無疑會破壞東盟團結。
英國《金融時報》稱,拜登上周與東盟領導人舉行峰會時宣布對東盟撥款1.5億美元,但這張清單僅相當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幾天的投資。報道稱,美國是「戴着鐐銬與中國決鬥」。美國只是向亞太增派更多的艦船和軍機,但要在這個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區與中國搞經濟競爭,想都別想。
《日本經濟新聞》也擔心稱,「印太經濟框架」只是拜登政府無法重返「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不得已提出的替代措施。如果美國政府更迭,就可能半途而廢。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所謂「印太經濟框架」本質上是一個戰略安全合作框架。該框架沒有涉及擴大市場准入,沒有關稅優惠,那麼這個經濟框架的吸引力到底在哪裏?「這一經濟框架到底有多少可持續性,後續潛力有多大,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許利平說,美國想用經濟抓手籠絡亞太國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