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一直致力防洪工作,為雨季做好準備,以進一步減低暴雨期間的水浸風險。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22日)發表網誌稱,今次邀請3位渠務署人員介紹不同防洪工作,包括為排水設施進行清淤及保養維修、實施「及時清渠」安排,以及應用新科技協助監測和分析水浸風險等,務求全方位提升防洪能力,減輕惡劣天氣對市民的影響。
渠務署透過應用科技,實時收集全港各主要河流和水道的水位、雨量及潮汐等數據。(圖源:黃偉綸網誌)
黃偉綸指,渠務署管理的防洪設施規模龐大,包括超過24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管、超過360公里的人工河道、4個總容量超過18萬立方米(相等於72個標準游泳池)的地下蓄洪池,以及4條總長約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
據了解,本月中,香港先後發出黃色及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渠務署署長彭雅妮視察多個防洪設施並到訪「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聽取部門協調和應對雨季期間及不穩定天氣的工作。
渠務署香港及離島渠務部工程師劉耀文指,雨水排放隧道及地下蓄洪池的清淤與保養維修工作甚具挑戰,有關工作會安排於每年旱季,即11月至來年3月進行,但近年受氣候變化影響,11月時有大雨、2月出現強降雨,故部門很多時只有兩至3個月時間完成有關工作。
此外,渠務署在4至10月會實施「及時清渠」安排。在預測大雨來臨前,署方會調配人手巡查全港約200個容易受垃圾或枯葉等阻塞的位置,如發現渠道淤塞會立刻安排清理,進一步減低大雨期間的水浸風險。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2017年3月全面啟用。圖示計劃現址。內圖為計劃下的蓄洪池,容量達6萬立方米。(圖源:黃偉綸網誌)
黃偉綸還提到,渠務署在紅色、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和8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會即時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
渠務署渠隊管理組通渠工長賴義明表示人員會24小時輪流當值,專責處理市民有關水浸的求助個案,去年10月颱風「獅子山」及「圓規」先後襲港期間中心接連運作大約60小時。他續指,縱使清理渠道工作非常繁忙,但能夠幫助市民、得到他們對防洪工作的認同令他很有滿足感。
為應對因氣侯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渠務署亦積極應用新科技,協助加強監測及分析水浸風險。渠務署土地排水部工程師麥兆偉介紹說,署方在各區設立超過100個水文站,並在約190個防洪要點安裝傳感器,24小時實時收集全港各主要河流和水道的水位、雨量或潮汐等數據。部門今年亦開始在多個主要進水口安裝閉路電視系統,實時監察進水口情況。
黃偉綸指,透過應用新科技,可全面掌握實況,預早及迅速分析各個位置的水浸風險,以便及早安排隊伍出動,以及協調其他部門迅速採取應變措施。有關數據亦有助長遠規劃防洪措施。他期望各部門繼續採取防患未然的策略,積極解除雨季可能帶來的威脅,將市民安全放於首位。(圖源:黃偉綸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