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中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立法保護,標誌着中國濕地保護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
濕地是全球重要生態系統之一,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對維護生態、糧食、水資源、生物安全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
近年來,中國不斷強化濕地保護,國家和省級層面累計建立97項濕地相關制度,初步形成了濕地保護政策制度體系,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初步建立,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建立了600餘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餘處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鮑達明在近日召開的國家林草局第二季度例行發布會上表示,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中國已有《森林法》《草原法》和《防沙治沙法》等專門法律。《濕地保護法》的出台,填補了中國生態系統立法空白,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他表示,《濕地保護法》是中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共7章65條,立足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修復,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頂層設計的「四樑八柱」,引領中國濕地保護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法律規定,用法治方式為濕地保護修復工作『保駕護航』,推動中國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
鮑達明表示,中國將以《濕地保護法》實施為契機,加強濕地保護和修復,科學確定濕地管控目標,確保濕地總量穩定。採取近自然措施,增強濕地生態系統自然修復能力,重點開展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濕地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完善濕地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濕地分級管理制度,發布重要濕地名錄,制定分級管理措施。力爭到「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末,中國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5%,恢復濕地100萬畝。(圖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