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鄭欣
即將迎來25歲生日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除了令人流連忘返的風光與文化,還有不少「獨步天下」的優勢: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處於世界四大灣區中發展最快的粵港澳大灣區、人均預期壽命世界第一的「長壽之鄉」……
鍾愛香港特區的還有嗅覺敏銳的各大機構:全球百大銀行中,超過四分之三均在香港設行,而全球規模最大的20家私募基金當中也有15家於香港設點,其中不少更是地區總部。
一項項「高居榜首」的數據,體現著「香港特區」四個字的含金量。
這裏是世界最自由經濟體。自1997年以來,香港連續25年獲評這一殊榮。在加拿大菲沙研究所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1年度報告》五個評估大項中,香港在「國際貿易自由」及「監管」繼續位居首位。
這裏是亞洲第一金融中心。香港與紐約和倫敦並稱「紐倫港」。在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今年發布的最近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的總排名維持全球第三位。
這裏還有亞洲第一的人才競爭力。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的《2021年IMD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指出,香港在亞洲排第一,比去年上升三位。
香港名列前茅的領域還有很多。近兩年,多個權威國際機構和刊物給香港特區的榮譽包括但不限於:全球金融制度排名第一、首次公開招股集資及企業併購環境全球第一、全球企業經營環境連續五年排名第一、基建安全全球第一。
香港回歸以來,雖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ARS)侵襲、全球金融危機、「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種種挑戰,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
1997年,香港GDP總值1.37萬億港元,人均GDP為19.20萬港元,到2021年,香港GDP總值2.86萬億港元,人均GDP超38萬港元;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數量從1997年的619家增加到現在的2500多家;香港的外匯儲備在2021年底接近5000億美元,是1997年底的5倍多……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並享有獨特的營商優勢。香港基本法保障私有財產和外來投資,訂明香港不實行外匯管制,保持香港自由港地位,保障貨物、財產和資本的自由流動,規定香港為單獨的關稅地區。基本法還明文保障特區的司法獨立、普通法繼續適用,以及港人的基本權利。
回歸為香港帶來新機遇。香港通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系列協定和多層次的區域合作平台,拓展內地市場,繼續吸引國際資本通過香港投資內地,同時協助內地的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並充當國家金融開放的試驗田,從中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水平得到提升,利益匯合點不斷擴大:內地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而香港長期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境外融資平台,同時也已成為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目的地。
這裏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香港的人民幣存款餘額從2004年5月底的62.98億元到2022年4月底的8419億元,增長了近133倍,全球逾七成離岸人民幣支付款額經香港處理。
這裏還是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服務平台,是中國企業重要的離岸集資中心。截至2022年4月,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達1370家,占港交所上市公司總數的53.3%、港股總市值77.7%。
對香港而言,「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是新的重大機遇。如果說內地的改革開放為香港發展插上一隻翅膀的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又為香港插上了另外一隻翅膀。
香港、澳門與九個珠三角城市所組成的大灣區城市群,是全球最具規模亦最具競爭力的灣區之一。相比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無論是GDP增速、土儲面積還是人口規模,粵港澳大灣區都位居世界四大灣區之首。
香港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人們期待香港能發揮獨特優勢,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不斷增添「香港特區」品牌含金量。
可以預見的是,香港特區「獨步天下」的優勢在未來會有增無減。「十四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將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當選後強調,新一屆特區政府要利用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搭上經濟發展快車。
正如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主題曲《前》所唱的那樣:「在這機遇面前,希望面前,好好地鍛煉……尋夢者啟程起跑線,在這獅子山下衝線……」
香港特區這一路走來,以長期的繁榮穩定在告訴世界:奮進25年,花艷是紫荊,展望未來景,香港一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