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2022 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圍繞氣候變化與碳中和、清潔能源、可持續金融、合作與發展、科技與創新五大專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港中大(深圳)教授鄭永年提出,中國發展內循環與外循環經濟格局,需與國際規則對接。他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國際化的規則和標準,建議大灣區在香港的規則和標準基礎上做加法,形成大灣區統一的規則標準。
鄭永年:建議大灣區在香港基礎上形成統一規則標準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ESG未來基金會董事Hon. Gary Humphries致開幕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Paul R. Milgrom、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墨西哥駐華大使Prof. Jesús Seade和前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主席、原巴西工業與貿易部副部長Prof. Alessandro Teixeira分別進行了主旨演講。
「如果說以前中美的貿易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現在的環境問題是新的壓艙石。我們要有大國的胸懷,主動的擔當,把這個新的壓艙石建立起來。」鄭永年着重於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洞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央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然而目前中國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面臨嚴重衝擊。鄭永年提出,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入WTO表面上看是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但實際上WTO的規則對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果不與國際規則對接,哪怕形成了國家統一市場,從長遠來說市場也會變成封閉的、不開放的,從而走向衰弱。
會後,鄭永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香港的優勢在於它的國際化,它的國際化規則和標準,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可以在香港的規則和標準基礎上做加法,即HKplus,促進大灣區規則標準的統一,「也可以促進我們的標準快速國際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鄭永年說,最近中央出台文件要加快建設國內統一市場,國家那麼大,不可能一步到位,粵港澳大灣區憑藉香港的優勢,可以在這方面領先探索。
談到深圳「20+8」產業政策,鄭永年連連點讚,「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抓手。」鄭永年說,新政策不僅僅考慮了深圳的問題,還考慮了香港澳門的問題,在整個單位去融合的問題,「所以集群非常重要,集群的概念就是把香港包括進來,」鄭永年說,通過深港合作也好,通過整個大灣區的合作也好,可以建立金融中心、科創製造業中心等世界級的經濟平台,「這個推動正在加快。」
《中國100家海外上市公司碳排名分析報告》發布
本次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研究院、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以及ESG未來基金會聯合舉辦。論壇共設置5場圓桌會議,圍繞可持續發展戰略,回應全球關切,深入探討「低碳轉型」「ESG治理實踐」「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等熱點議題。
論壇還發布《中國100家海外上市公司碳排名分析報告》,該報告聚焦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所市值前100的中國上市公司,將其作為研究對象,並分析各公司發布的2019至2021三年的社會責任ESG(或可持續發展)報告。主辦方希望藉此報告幫助中國企業未來更好地對接國際資本市場,把握住ESG轉型的戰略機遇,提高企業碳排放的披露質量;使國際投資者更加公允、客觀地了解到中國企業在實踐可持續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做出的貢獻,同時也為中國學術機構在ESG評分體系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記者 林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