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作為沿海經濟大省和「先富」代表的浙江,被賦予先行探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重大使命,浙江省各地迅速掀起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浪潮。湖州市是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首批試點中「縮小城鄉差距」的試點之一,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對於「共富」這份考卷,湖州寫出了別具一格的回答。
湖州市委提出,要以綠色發展、城鄉均衡為「兩翼」,以共富班車、擴中提低為「跑道」,提高群眾滿意度,實現共建共享城鄉關係新形態。在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湖州市委書記陳浩對未來如何建設綠色低碳共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州做出了規劃。站在新的起跑線上,湖州正以對歷史的回望、對規律的把握、對實踐的思考,面對全方位展示「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時代要求,展開一場新的「頭腦風暴」。
南潯區舊館街道星光農業高品質數字糧油示範基地,種糧大戶田水芳與技術專家日前通過數據大廳,查看田塊氣象監測、土壤數據、作物長勢監控等。王潔涵攝
科技富農 村民搭上了「共富班車」
58歲的花林村村民李新龍是南潯區「紅美人」柑橘園的員工,他每月管理果園有3000元工資,現在認領了一畝果樹後,每一年還可以再增收一萬多元,極大改善了生活。這一改變與「共富班車」密切相關。南潯區紅美人柑橘園是湖州首批發出的五輛共富班車之中「未來農場」班車的試點農場,專門開闢了200畝果園與當地63戶低收入農戶結對,共建共享。
未來農場是湖州市首批發出的五輛「共富班車」之一,根據湖州市委在2022年4月發布會上的階段性總結,班車發車後,增收效果顯著:促進就業增收1.289億元;聯結農戶5336戶,增收5227萬元;聯結普通農業主體593家,增收5708萬元;幫扶低收入農戶621戶;聯結村集體31個,增收1380萬元。
「共富班車」並不是實體的班車,而是湖州市正在實行的富民項目、惠民政策和便民服務的統稱。這是湖州市委在解構共富邏輯之後提出的創新之舉,緊緊圍繞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的目標,為人民提供持續供給、均勻普惠的服務。自去年11月23日「發車」以來,湖州市已經陸續發出了三個批次共19輛「共富班車」,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
首批發出的五輛班車,除「未來農場」班車外,還有慢病服務、優教共享、樂業湖州和快遞活村班車。在階段性總結首發班車的成果與不足的基礎上,2022年湖州市又陸續發出了第二、三批「共富班車」,從更貼近群眾需要的角度出發,對首批班車的模式進行改良與細化。
在2022年3月16日發出的第三批共富班車中,「未來農場」班車升級為了「科技富農」班車。「科技富農」班車由湖州市科技局牽頭,通過將先進成果和創新要素從「城」導流到「鄉」,有效破解農村缺人才、農民缺技能、農業缺項目等問題,力爭到2025年,選送科技特派員1000名,新建眾創田園100家,服務涉農企業1000家,輻射農戶10萬戶、惠及農民50萬人,累計推廣新品種50萬畝,帶動年增收2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0%
伴隨着「共富班車」的一趟趟駛出,全市129名科技特派員和14個團隊,深入基層一線指導春耕備耕工作,開展科技成果對接和種養殖戶技能培訓活動。共結對服務鄉鎮(街道)61個、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8家,指導建設「未來農場」30家、眾創田園57個,實現鄉鎮、園區、未來農場、眾創田園科技特派員全覆蓋。此外,湖州還創新科技特派員「五大」服務模式,即「1站+1業」「1人+1村」「1企+1策」「1隊+1園」「1家+1縣」,成立了浙江大學湖州市農業裝備聯盟。
從「未來農場」到「科技富農」,每一趟班車都是在解決群眾最急最難的問題,加大均衡普惠的有效供給。已經發出的「班車」將常態化循環運轉,而新開拓的班車線路將與時俱進地覆蓋、解決新出現的問題。
湖州市共同富裕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奮鬥目標,共富班車將以致力解決湖州百姓「急難愁盼」問題為根本,牢牢對準省共同富裕「1+7+N」重點工作和「1+5+n」重大改革規定的跑道,強化數字賦能,不斷落實「運行—評估—迭代—再優化」的螺旋式上升機制,推動形成更多符合湖州實際、真正開進百姓心坎的共富班車硬核成果。
長興縣虹星橋鎮港口村衛生服務站,村民通過智慧自助終端服務系統的人臉識別進行預約掛號。項飛攝
綠色共富 湖州創新金融產品
在湖州市吳興區埭溪鎮,一個範圍涉及20個村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成為了當地綠色發展「新地標」。該項目每年可發電1600萬千瓦時,年均減少消耗標準煤6000餘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198.25萬噸,相當於種樹3975萬棵。
這得益於湖州銀行推出的「強村光伏貸」。作為全市唯一一家法人城市商業銀行,湖州銀行在全省率先創新推出「強村光伏貸」,有力推動農村低碳化轉型,為集體經濟壯大及農民增收注入金融活水。
「強村光伏貸」支持光伏產業引入農村,積極探索光伏產業對於解決「拉閘限電」困境的有效路徑。不僅能解決光伏鋪設的融資難題,還能同時推動綠色電能轉化為經濟收入。
以德清縣鍾管鎮強村公司建設的5000KWP瓦光伏發電站為例,該項目年平均發電500萬度,其中90%賣給區域內企業、10%賣給國家電網。強村公司以不付租金給予企業優惠電價(0.75元/度,低於市場價格0.2元/度)方式,每年可獲得收入337.5萬元,剩餘電能售給電網,每年可獲得收入21萬元。
「既能助力『雙碳』、又能為村民增收,」湖州銀行負責人表示,「一貸兩得」的模式也推動農民在綠色發展理念上,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的角色轉變。 2021年,「強村光伏貸」相關產品已覆蓋吳興區、南潯區、德清縣、安吉縣等區縣的89個村集體,累計授信3.07億元。
除「強村光伏貸」外,湖州銀行在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以綠色金融助力共富方面的探索仍在繼續。2022年5月,湖州銀行為了讓農戶無後顧之憂,創新開發並投放全國首筆以碳匯指標為核心的「濕地碳匯·共富貸」業務,助力當地穩糧增產、生態治理工作。
「濕地碳匯·共富貸」是湖州銀行針對糧食種植戶和退漁還濕客戶制定的一項貸款項目,用於支持農戶購買苗木、化肥以及生產操作設備等。此前為響應「退漁還耕」號召,青蝦養殖戶開始退養魚塘流轉給種糧大戶復墾種糧,農戶面臨着經濟效益下降的問題。「濕地碳匯·共富貸」以金融手段兌現生態價值,探索出一條適合濕地生態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路徑,實現了糧食增產和濕地碳匯能力提升,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提供有效借鑒。
自2017年獲批全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以來,湖州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奮力開拓創新,率先走出了一條綠色金融支持經濟增長和生態文明良性互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了金融改革與經濟轉型良性互動、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發展。經過近五年的改革創新實踐,截至2021年末,湖州綠色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達22.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累計取得50多項綠色金融首創成果。兩度被《亞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綠色金融實踐地區,兩次位居長三角「40+1」城市群綠色金融競爭力第一。
「雙碳」改革 探索經濟發展綠色轉型
2021年12月,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台——安吉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正式上線,發放首批碳匯收儲交易金和碳匯生產性貸款,讓「用空氣換真金白銀」不再是天方夜譚。
安吉縣山川鄉馬家弄村通過合作社在村裏流轉了4500畝竹林後,通過交易拿到180餘萬元的竹林碳匯收儲交易金。「過去這些年毛竹越來越不『走俏』,價格賣不起來,『拋荒』現象很嚴重。」村民丁渭寶說,他的家中有20畝竹林,現在每年能拿到4800元租金。「沒想到現在空氣竟然還能換錢,竹子又成了『香餑餑』。」
竹林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目前安吉已實現增碳匯和「銷售」碳匯死循環,收儲、「銷售」碳匯交易額108.62萬元和56.28萬元。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到『創模式』,我們探索出了一條從資源驅動向內涵增長轉型的新路子,必須拉高標桿,努力把『誕生地』打造成『樣板地』,為全國創造更多經驗。」中共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說。
推動經濟發展綠色轉型,探索「雙碳」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湖州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2月,湖州市率先在長興縣開展探索試點,在全國首創工業碳效碼。以數字化理念為引領,系統拆解工業企業碳排放「測、算、評、治」等關鍵環節,湖州市建立全國首個工業碳平台。
「實施工業碳效改革,我們構建了一個『評價有依據、低碳有紅利、高碳有壓力、減碳有激勵、考核有手段』的死循環工作體系。」湖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陸建衛介紹,目前「工業碳效碼」已在浙江全省推廣,實現4.2萬家規上企業「賦碼用碼」全覆蓋。業內人員稱,工業碳效碼全省推廣後,預計全省每年可降碳500萬噸以上,相當於20萬畝森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湖州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綠色、低碳、共富是湖州走好生態文明新路的關鍵詞,」 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表示,「我們要用系統理念解鎖生態文明的『前端密碼』,力爭通過3年時間把湖州建設成為綠色低碳的先行標桿、美麗中國的展示窗口、生態文明的國際典範。」
2022年3月30日,湖州市在新時代湖州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會上發布了《綠色低碳共富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把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被擺在突出位置,計劃到2024年,形成全市生態產品「一張圖」,完成GEP核算結果進規劃、進考核、進決策、進項目的制度體系全面構建。
方案強調,要加快打造綠色低碳共富綜合改革試驗區和生態價值轉化高地、低碳技術創新高地、綠色智造變革高地、生態富民共享高地、生態文明傳播高地等「一區五高地」,努力走好綠色低碳共富的生態文明新路,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碳達峰、碳中和」道路。(文/蘇悅)
頂圖:9 月15 日,湖州·南潯第四屆魚桑豐收節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論壇在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漁莊舉行。陸一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