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專訪回歸曲《前》的詞曲者:香港需要的不是鬥爭力 是競爭力

專訪回歸曲《前》的詞曲者:香港需要的不是鬥爭力 是競爭力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2-06-19 15:42:25 來源:香港中通社

 「在這機遇面前,希望面前,好好的鍛煉,歲月留身邊,開展不忘信念。」香港回歸25周年主題曲《前》,在短短三分多鐘呈現香江起步、發展、低谷、前進……為特區作生日歌的陳少琪、張家誠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提及香港樂壇25年來的變化。

 粵語歌向來是先編曲再作詞,張家誠應陳少琪的邀請接下主題曲任務,當時適逢他離別香港到北京一年多,創作靈感激涌。一個下午,張家誠看着咖啡廳窗外的藍天白雲,想起在京港兩地的生活,「藍天下的擁抱」這個靈感迸發,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完成了初稿。「溫暖、正能量是這個旋律主要想傳達的內容。」

 「這首歌大概15分鐘就寫完了」,作為活躍樂壇30餘年的著名作詞人陳少琪,個人音樂作品超過3000首,這是他第二次為香港生日歌作詞,更顯遊刃有餘。

 香港回歸10周年,陳少琪作詞的《始終有你》,表達對港人建設香港的感謝;時隔15年,過去三年香港經歷「黑暴」、疫情難關。

 香港在變。陳少琪在歌詞中也寫下了新的心聲,「香港現在需要的不是鬥爭力,是競爭力。『前』一個有力度的單字,代表着香港現在需要出發往前走。」

 港樂在變。陳少琪曾為張國榮作詞《風再起時》、為梅芳作《夕陽之歌》、為張學友作《這個冬天不太冷》,80、90年代港樂在全亞洲風靡,聽不懂廣東話的,在KTV都會點兩首粵語歌來唱。但香港近年最火的歌手Mirror,在內地幾乎無人知曉。

 「當年香港人口僅400多萬,卻帶動整個亞洲的樂壇,原因是內地、日韓歌壇還未發展起來。」陳少琪形容,那個年代的東北人唱粵語歌是一種潮流,就像香港人唱英文歌,現在750萬人的香港影響幾千萬人的大灣區,在比例上說反而是回到合理水平。

 除了內地市場的發展,陳少琪認為聚光燈效應是「港樂似乎在暗淡」的原因,「聚光燈效應令港樂像在『黑暗』中表演,沒有鼓掌,沒有反 ,沒有收入,沒有進步,一直這樣惡性循環,加上飽和度效應,讓聽審美疲勞,很多歌曲都能找到過去的影子。」

 近25年,聚光燈效應得以印證的代表就是鄧紫棋。作為19歲就在紅館開演唱會創紀錄的香港歌手,在去內地參加某綜藝前卻不被大熟知。陳少琪說,當時鄧紫棋找他幫忙在內地做宣傳,他斬釘截鐵說,「參加那個綜藝就不必要再做額外宣傳了。」

 隨之而來的《披荊斬棘的哥哥》、《聲生不息》讓港樂在內地又重燃大火,香港新生代藝人曾比特,得到內地人廣泛喜愛。可以說,內地很多事、物、人都在積極接受著香港。

 很多業界人士認為,香港近些年娛樂文化市場收縮,資本投入少,因此很難有出彩作品。但陳少琪看到的是,70年代香港文娛圈崛起時,也是用很少的資源做很多東西,「可以當時的作品是超值的,資金資源少,會更讓人想辦法解決困難,創造價值。」

 張家誠認為,在外界看來港樂的「沒落」,是因為其他地區音樂市場的崛起,但港樂自身從未停滯。「要想在紅館開演唱會,仍要排個一年半載。」

 此外,消化音樂的渠道變了很多。以前是磁帶、CD,隨着互聯網發展,多個歌平台湧現,作曲家也會根據不同平颱風格、不同受眾做不同的歌。與卡拉OK、黑膠唱片時代完全不一樣,音樂也隨着消費模式的改變在創新。

 儘管在內地待了短短兩年,張家誠感受卻很深。他用「點」形容香港本土的音樂市場,用「面」形容內地的音樂市場,比如在內地,南方與北方,東邊與西邊的音樂風格、特點都完全不一樣。

 香港回歸已經歷經四分之一個世紀,從音樂發展看來,兩地的交流似乎是「北上」的單向路。1994年內地樂團魔岩三傑在紅館的演出讓世界看到中國有搖滾,而多年過去,紅館舞台上內地歌手的身影越來越少,本地年輕一代也越來越少關注內地樂壇。

 「香港很多新生代歌手都是95後,甚至97年出生,連國語也講不好,內地文化也不了解,這是很大的問題,拿個回鄉證10分鐘就過深圳了,為什麼不親自去看看呢?」陳少琪鼓勵樂壇新生代到內地發展,但強調首先要了解內地的文化,尊重內地市場。

 他舉例台灣的節目會有很多內地元素,但香港的節目反而只有香港事,「中央電視台辦的灣區中秋晚會,為什麼香港不能辦呢?回歸25年了,香港應該多做這一類融入內地市場的節目和晚會。」

 張家誠亦強調,音樂是文化的副產品,如果說想發展不同市場,肯定要先了解不同市場文化,知道那個地方需要什麼,跟自己的差別。還要想如何把自身的優勢、特色帶過去,這樣才是真正的融合。

 過去25年,香港推出過回歸主題曲《始終有你》、《難忘時刻》、《香港 我家》、《前》,歌詞下都是一幕幕時代背景,待回歸30周年,會是什麼主題呢?

 陳少琪說,若有幸再受邀作詞,希望那時香港和內地已有很高的融合度,「家」可能是屆時的主題。(張明臻)

 圖源:中新社

責任編輯:朱劍明 專訪回歸曲《前》的詞曲者:香港需要的不是鬥爭力 是競爭力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