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光蔭荏苒,離任在即,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感慨萬千。她坦言,過去五年香港大起大落,充滿挑戰,但她「真的已經盡了努力」,最重要的是時刻從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講話中學習施政之道,「我一有想不通的事情,就會去翻那篇《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簡稱『七一講話』),『四個始終』教會我怎麼處理各種問題!」隨着香港國安法實施和完善選舉制度,香港最終撥亂反正,重回「一國兩制」的正軌。
修例風波、新冠疫情,香港一度風雨飄搖,林鄭月娥的施政路上可謂荊棘滿途。「其實習主席早在5年前就提醒過我們。我覺得『七一講話』裏面有很多精華,我在辦公室有一本,家裏有一本,一有想不通的事情,我就去翻那本書!」她坦言,遇上問題時,就想起習主席講話中提到「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實踐時會遇到新問題,「我就會安慰自己,不用擔心,主席也預見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新情況!」
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
更重要的是,習主席的講話還給出了問題的解決方法,「他還會教埋我怎麼處理,概括來說就是『四個始終』。」林鄭月娥一直將「四個始終」牢記心中,包括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始終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及始終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林鄭月娥認為,過去五年是香港的多事之秋,卻能令更多香港人理解掌握好「一國」和「兩制」的關係,「早期太多人強調香港自己的制度,但你要先知道你是國家一部分,要以『一國』為主,然後再說『兩制』。」她指出,「以前(很多人)真的有些回避,其實(明明白白地)講共產黨又有甚麼問題呢?這是國家的執政黨!」
在國家安全方面,「七一講話」中提到,香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還需完善。林鄭月娥直言,任期後一半最為艱難,卻因禍得福,國安法正式實施,香港從此有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和執行制度,包括成立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警隊國安處、專門檢控部門和指定法官等,社會終於撥亂反正,「被逼到牆角,就會反彈,令到你回到『一國兩制』的正軌。」
實事求是任內四度尋求釋法
與此同時,香港社會也逐漸習慣了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林鄭月娥指出,以前香港不習慣釋法,甚至視為負面動作,因此各方都會盡量避免,但她任內連續四次尋求全國人大釋法,以解決香港無法自行處理的問題,包括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以及延長立法會任期等。
至於習主席提到要加強香港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宣傳教育,林鄭月娥表示,今屆政府已將中國歷史這門很重要的課程放進初中的必修課,去年更加用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代替了通識科,然後還要求新入職的教師要考《基本法》和宣誓等。
「北都會」「明大嶼」須繼續跟進
「七一講話」中也提到,香港經濟發展面臨不少挑戰,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林鄭月娥表示,這幾年香港確定以創科作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而原本強勁的港口輸送量在弱化,於是政府就加強海事服務。她強調,今屇政府也應着力長遠發展,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都是聚焦未來發展的藍圖,這些都需要繼續跟進。
盡力維護和諧 不會犧牲原則
林鄭月娥覺得最難的是維持社會和諧,「我真的盡力了」,她直言,香港社會時有爭論,很難讓大家都聽政府話,都對特首很滿意。任內頭一兩年好像很和諧,她經常出席不同團體政黨的活動,甚至和泛民議員上京,但表面的和諧無法持久,有些人反對中央,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已無法「同行」,「如果要拉着我離開了『一國兩制』,我就寧願不走了。我只能說我盡了努力,但是我不會犧牲原則性的東西。」
林鄭月娥:港深合作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雙城故事
去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下,港深合作勢將邁上新台階,社會普遍期望特區政府把握好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香港與深圳是重要的合作夥伴,未來必將有更緊密的關係,她深信港深將譜寫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雙城故事。
國家改革開放初始,一些港商率先到內地投資建廠,先行引領的作用卓然,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歷史性貢獻。令林鄭感到自豪的是:當她在2018年11月率團前往北京,出席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的活動時,習主席更是高度表揚港澳同胞作出的頁獻。
港深山水相連,在過去40多年來,兩地一直保持着緊密的合作關係。近年,深圳市的地區生產總值(GDP)超越香港,引起社會關注。林鄭月娥並不介意相關比較,她認為這是發展的必然,因為國家已強大起來。而在深圳不斷改革開放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香港不單是參與者、貢獻者,同時也是受惠者,外界期盼港深未來能充分發揮大灣區內的「雙引擎」功能,創造更輝煌的「雙城經濟」。
創科合作是港深合作重要一環
林鄭月娥表示,深圳是香港聯繫最緊密的合作夥伴。她在擔任政務司司長及行政長官這10年間,工作上最愉快的事情之一就是與內地合作,無論是與中央部委或是各省市,都讓她充分感受到國家對香港的關愛與支持。
而港深合作自然是其中的重要篇章。合作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林鄭月娥以兩地基建合作為例,她先後以發展局局長、政務司司長、行政長官的不同身份參與其中,擔當重要角色,代表特區政府出席或主持多場粵港聯席會議、深港合作會議,期間與不少廣東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相關官員從結識到熟稔,建立起深厚的互信,包括先後擔任深圳市主要領導的馬興瑞、許勤、王偉中等,雙方共同落實多項重大項目,包括蓮塘/香園圍口岸、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
為持續推進港深合作,特區政府已與深圳市政府逐項梳理工作,並已成立19個工作專班,期間探討了「港車北上」、新皇崗口岸建設、因應新冠疫情而產生的跨境運輸等各項議題。林鄭月娥指出,創新科技是當中重要一環,而落馬洲河套區正是香港與深圳互補性最強的地方,她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基礎研究、原創性研發、創科金融、金融科技的上市等,深圳的優勢則包括創科產業與製造業等。
暢談香港與深圳設計之都的合作
林鄭月娥坦言,香港過去對深圳的高科技發展關注不夠,未有充分發現雙方的互補性,而「北區都會區」的誕生,正體現了新時代的港深合作,再也不是傳統上的「前店後廠」,或單純的進出口貿易。她解釋,以前香港將工廠設在深圳,現在則更要求高科技含量、設計項目豐富,因為深圳也是「設計之都」。創科合作之外,她希望兩地未來可在文化、藝術、體育等方面加強合作。
林鄭月娥說,「港深這兩個(城市)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雙城故事,獨一無二之處在於雙方會隨着兩地發展,不斷轉變角色,因此是一個有機的發展。」她對雙方未來的合作充滿期盼,相信會有更緊密的關係。
寄語港青親身體驗大灣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香港帶來發展新機遇,林鄭月娥寄語香港青年,應親身體驗大灣區,多參加深入的交流團,不要只聽人代言。她說,政府舉行過專題形式的實習團,讓青年到敦煌研究院、故宮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等機構實習,參加者事後的評價都是正面的。
為鼓勵和支援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林鄭月娥在2020年的施政報告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參與計劃的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聘請目標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政府會按企業聘用的每名畢業生,發給企業每人每月1萬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林鄭月娥表示,因為內地工資較低,因此特區政府幫你一把,給予僱主津貼,希望能讓年輕人邁出融入大灣區的第一步,親身體驗內地的城市是怎樣的。
任內工作一度十分艱難
「愛國者治港」開始新的起點
林鄭月娥表示,撫心自問,在過去廿多年來,特區政府有部分工作做得還不夠,例如特區政府有憲制責任,透過本地立法來維護國家安全;特區政府亦有責任加強市民對國家的認識,提升青年對國家的向心力、認同感與歸屬感。但是特區政府在推展基本法第23條立法、國民教育、普選行政長官等工作時,卻先後因阻力而擱置,導致未能全面貫徹落實「一國兩制」。
過去3年,香港經歷了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疫情,林鄭月娥形容任內工作一度十分艱難,特別是後半時期。而在這艱難的時刻,習主席的關心和中央的大力支持,讓香港終於撥亂反正,得以重回「一國兩制」正軌。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制訂與實施,以及完善選舉制度,香港由亂及治,她認為兩者的順序不可調亂,因為在未有香港國安法保障下,必然會面對「拉布」、暴動等令人頭崩額裂的情況。在完善選舉制度後,確保了「愛國者治港」,讓香港有了新起點,而如何用好新起點,讓香港未來在「一國兩制」下發展得更好,是特區政府的重要責任。
林鄭月娥表示,相信新一屆政府已認識到,現時國家與香港市民對此有期盼,不能再推說有很多困難、政治內耗等,因為市民將聚焦於政府管治效能的提升、土地房屋政策的落實、社會是否和諧、青年對國家的向心力等議題。她預期民間日後對上述議題的訴求,將會越來越明確,需要政府作出回應。
97回歸當晚親身見證
港人治港感受當家作主
林鄭月娥曾經歷了香港回歸祖國的全過程,尤其是1996年出任副庫務司,負責向各方解釋由中英雙方共同編制的「過渡預算案」,而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她續任庫務局副局長。
她憶述有關工作持續了約一年半,包括解釋編制預算案的方法、何謂財政紀律、基本法下的「量入為出」原則等。同時,她亦負責資產移交的工作,包括計算政府的實物資產、財務資產等。她說,(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專家組)當時是做到最後幾日,才處理好全部工作,然後安心參加交接儀式,到灣仔會展中心新翼出席晚宴,她親身見證第一屆特區政府官員及臨時立法會議員宣誓就任。
林鄭月娥說,那晚發生了很多事情,而每個重要場合自己都有出席,因此當時感到十分興奮,有了「當家作主」的感覺,因為以前都是英國派人做港督,現在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她形容當刻的心情是「熱切期盼」,因為她當時已加入政府17年,並擔任中高級的職位,未來仍有近20年的光景,相信自己將會大有可為,並可以做到「服務社會,建設香港」的初衷。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無可置疑,香港在過去25年的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已取得全世界公認的成績。林鄭月娥表示,在金融方面,香港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市場,國際聯繫、貿易亦做得很好,此外,本港的社會福利制度做得不錯。
總之,林鄭月娥形容,今年是特別有意義的一年,因為香港在這一年有了新起點。
回顧42年公務生涯
最喜「落手落腳」親身參與
林鄭月娥於1980年加入政府,成為政務主任,其後於多個政府部門工作。2007年7月轉為問責官員,出任發展局局長,任內處理多宗爭議事件,包括重置皇后碼頭、市區重建等。及至2012年,根據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的提名,林鄭月娥獲國務院任命為政務司司長,於當年7月1日宣誓就任。2017年,她以777票當選為第五屆行政長官。
在逾40年的公務生涯中,林鄭月娥曾在多個政府部門工作,結識了很多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她說,每轉換一個職位,就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需要學習一套全新的工作模式,結識一班全新的人,因此建立起強大的人際網絡,例如社會福利界、體育界、文化界、工程界等,不少業界的組織亦授予她名譽資深會員的資格,將她當成是業界一份子。
對於社會不時出現「通才或專才」、「文官或武官」的爭論,林鄭月娥坦言,有關討論並沒有意思。她認為每一個擔任公職的人士,應思考如何為自己的工作增值,提升這份工作的內涵,以及發揮它的影響力。
林鄭月娥提到,自己加入政府的志向是「服務社會,建設香港」。回顧曾任職過的不同崗位,最讓她切身感受到服務人群的,就是在社會福利署署長與發展局局長任上。她今日身為行政長官,雖然職責「乜都管」,責任更重大,位置卻很遠,不能再「落手落腳」參與具體的專案,未能全程見證「從無到有」的時刻,因此她個人最喜歡擔任社署署長與發展局局長。( 香港商報記者 木子 莊海源 黃雪峰 羅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