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壽命愈來愈長,去年女性和男性的預期壽命,連續兩年成為全球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超過此前長期第一的日本。這無疑是受益於港府增加對醫療的投入,為市民的生命健康把好關。根據統計處年刊,查回歸前25年,香港女性和男性的預期壽命,分別為67.8歲和75.3歲──今時今日,60多歲只算中年,70多歲亦難言老。至1997年,兩性預期壽命分別增至77.2歲和83.2歲,到2020年進一步升到82.9歲和88歲。
別以為,醫學昌明是長壽保證。似美國去年人均壽命便下降1.8歲至77歲,創出75年來最大降幅;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逾100萬人病逝,這已成為當地第三大死因,另外心臟病和癌症同樣死得人多。事實上,自2012年起,美國人均壽命增長在去年大跌前均停滯不前。比較回歸前後的25年,香港和美國的預期壽命此前差距僅介乎1歲左右,現在港人則可平均比美國人多活8歲之多。
長壽是福,但活得精彩也漸受世人重視。香港在成功推高人均壽命以外,亦須提高安老服務質素,包括繼續增加醫療投放、增建安老院舍,以及改善長者生活安全網等。長壽兼樂齡,香港尚有大量工作可做,當中絕對「沒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