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會長訪談】盧金榮:重視創科 推動「再工業化」

【會長訪談】盧金榮:重視創科 推動「再工業化」

責任編輯:社團部 2022-06-22 17:50:44 來源:香港商報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88周年誌慶,廠商會今年將推出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包括7月22日假港島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辦「香港創新工業」領袖論壇、11月的「大灣區經濟論壇」、邀請88名基層學生及家長免費坐飛機、旗下網店「CMA良倉」88折優惠等。該會常務副會長盧金榮日前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廠商會的發展也迎來了新階段。他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投入更多力量發展經濟,走出疫情難關,落實「再工業化」,進一步解決目前香港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

香港商報記者 呂明霞

   盧金榮表示,持續已久的新冠疫情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第六波疫情呈現增長之時,他期望市民盡快接種疫苗、減少重症,也希望特區政府未來為中小型企業發展投入更多資源、提供更多幫助,如「保就業計劃」、稅務優惠、派發消費券等。

bccb35f75532d9bc7f9b3c1245d7f5b.jpg

盧金榮表示,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廠商會的發展也迎來了新階段,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投入更多力量發展經濟。

銳意推進香港「再工業化」

   盧金榮從小就對數學、電子科技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16歲時赴美留學,於南加州大學取得計算機碩士學位。畢業後恰逢美國IT熱潮,盧金榮留美與朋友創業,創立軟件公司。彼時,在太平洋對岸的香港,其父盧文端創立的榮利集團憑藉上世紀7、80年代改革開放的東風,通過製造錄音帶及錄影帶發展壯大。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給傳統工業的發展帶來挑戰和衝擊,兩父子決定「強強聯合」。

   上世紀80年代的確是香港工業、製造業發展的輝煌時期,廠商會中的多數首長都是改革開放浪潮的見證者、親歷者。盧金榮講到:「目前,香港的經濟結構以金融、貿易為主,產業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差,希望未來能夠朝着數碼化、『再工業化』的方向發展。一方面,香港應加大對創新和科技方面的研究和資金投入,培養和引入科技人才、強化建設科技基礎設施、促進科技人才融入各類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傳統工業本身的價值和優勢要大力發掘,特別是中央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深入貫徹製造強國戰略,特區政府的『再工業化』政策也須更全面,不應只放眼於發展高科技,同時也要肯定優勢傳統工業的價值,促進傳統工業產業升級,從傳統的工業製造鏈上催生更多新興工業,如疫情期間,在口罩製造方面催生了更多融入生物科技、文化創意的新型口罩,產生『1+1>2』的效果。」

   盧金榮亦提到,促進「再工業化」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節約成本,在土地、人才、物流等方面進行結構優化:「當年香港正是因為租金高、人工貴選擇產業外移。從長遠的政策扶持來看,科技融入工業是科研創新的動力,政府應劃分工業用地吸引企業和人才,比如設廠在其他地區,總部落地香港,通過集群效應吸引世界更多工廠在香港設立總部。」

b096419bd4c3a6ee960e1310c0b12c7.jpg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88周年誌慶,廠商會今年將推出一系列慶祝活動。

質量及品牌口碑是原實力

   一直以來,香港的品牌產品以高質量、好口碑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參與國家內循環的過程中,港牌猶如香港的名片,讓更多消費者購買香港產品的同時,也帶去了背後的香港文化,而品牌的好口碑離不開產品檢定和質量把關。盧金榮講到,廠商會檢定中心自1979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為業界提供可靠、專業的檢測認證服務和全面的解決方案。

   「香港許多老品牌的質量經過時間和消費者的檢驗,而一些新品牌也可以通過我們檢定中心測試產品性能、取得科學認證,以符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檢測規定/要求。例如一款新的健康食品,可以通過檢定中心的專業團隊設計一套檢測的流程,通過標準化測試方法和程序,以驗證測試樣品是否符合法規要求,通過一系列科學數據,更好地推廣產品。有了檢定中心做後盾,香港品牌可以『拼船出海』,參與國家內循環和外循環的經濟發展。」

   為了更好地推廣香港品牌,香港品牌發展局和廠商會在疫情期間積極為港商尋找新出路,推出「香港.進.品牌大灣區」系列活動,以支援香港企業拓展大灣區市場。盧金榮說:「為了配合進大灣區的活動,品牌局也建立了『香港品牌名冊』,增加內地消費者對香港品牌的認識和信心,名冊中也有檢定中心提供的質檢證明。正是在疫情中看到了大灣區市場的消費模式和商業形態發生的巨大轉變,我們也希望加緊在管理思維、品牌體驗、資訊與零售科技的運用、推廣宣傳、形象優化等方面的提升。」

5ee5549ed91cbefa402ad6d63f60e27.png

香港品牌發展局和廠商會在疫情期間積極為港商尋找新出路,推出「香港.進.品牌大灣區」系列活動。

在風險中尋找新出路

持續兩年多之久的疫情給全球各類經濟體都帶來很大的影響。步入2022年,俄烏戰爭又遇上歐美通脹,給趨於緊張的中美關係再度加碼。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香港在變局和不確定的風險中,更應該尋找新出路。盧金榮說:「目前的出口貿易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加上內地疫情反覆、通關時間待定,香港的長遠發展必然是要打開雙循環,但短期仍然需要打通本地市場,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香港經歷了由亂轉治,邁入了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需要新一屆特區政府更果斷、更專業地發展經濟,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助力香港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責任編輯:社團部 【會長訪談】盧金榮:重視創科 推動「再工業化」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