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組織修訂形成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涉及隔離期限和方式、風險區域劃定及管控方案等多項調整,其中入境人員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簡稱「7+3」),即總共需時10天,較此前「14+7」共21天大幅縮短。
須留意,今次調整並非一種寬鬆措施,更不是轉至西方的「與病毒共存」模式,而是因應疫情變化科學地進行動態調整。正如當局所解釋,這是根據Omicron病毒株的流行特點進行優化,不會增加傳播風險,是精準防控的體現。因為4月至5月的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株的平均潛伏期縮短了,多為2至4天,絕大部分陽性個案於7天內檢出,這跟早前的Delta或Alpha等病毒株截然不同。換言之,對入境人士及密切接觸者採取「7+3」隔離方式,乃科學的、因時制宜的,最重要是有效的防控辦法,對付Omicron不宜墨守成規沿用過去手法。
方案還統一使用風險區概念:高風險區實行「足不出戶、上門服務」,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就降為實行「足不出區、錯峰取物」的中風險區,再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就降為實行「個人防護、避免聚集」的低風險區;另外,風險職業人群要每天進行核酸檢測,高接觸性人員則須每周檢測兩次。從這些規定可見,內地依然嚴格防控疫情,設法把病毒傳播機會降至最低。新方案便強調,要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最大限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內地調整抗疫方案,對港無疑具有參考作用。事實上,候任特首李家超和候任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均曾透露,新政府正構思縮減入境人士的檢疫日數,有消息指可能考慮把現行的「7+7」改為「5+2」,也考慮加密檢疫期間的核酸檢測次數,以及實施閉環式「點對點」旅程等等。其中,有幾點值得關注:有鑒過去有居家檢疫者違規四圍走的經驗,必須規定居家檢疫全程戴上電子手環,以免重蹈覆轍;除了加密抵港人士的核酸檢測,亦要加密本港高風險和高接觸人士的檢測,甚至繼學校、酒吧後在更多層面擴大快測使用;港方亦須與內地緊密聯繫,包括如何在抗疫政策上做好對接,好為兩地恢復正常通關作好準備。
抗疫與復常的平衡不易拿捏,太過寬鬆或造成大量死亡,收得太緊亦會對經濟民生構成影響。在確保安全的大前提下,對於內地縮短入境檢疫時期,都方便了香港市民及海外人士進入內地。眾所周知,香港與內地一直關係密切,由經商到創業,由讀書到養老,疫情前每日跨境人次數十萬計,再加上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重要窗口,大量跨國機構和外派人員都因此選擇落戶香港……許許多多的理由,都要求香港早日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若然兩地間長期行人止步,香港的樞紐城市作用必然一時有所影響。內地今次調整抗疫具體措施,不單在實際層面有利香港重新加強與內地的人員往來聯繫,也提醒香港應可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在安全與復常之間爭取更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