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97-2022,25年間,深港兩城聯繫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來深奮鬥,與深圳人共同書寫了新時期追夢人的熱血擔當。
值此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特別推出「聽你港」專欄,通過對話扎根於深圳各行各業的「港人港事」,親眼見證在一代又一代深港人同心追夢的大背景下,正在發生的灣區融合故事。
2013年,經驗豐富的軌道維護技術人員黎家富在退休後又被邀請重新返崗,擔任港鐵(深圳)運營項目部合約顧問,從此開啟了延續至今的深港雙城生活。
從香港到深圳:將先進的軌道技術理念傳播給更多人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協議)的簽署,為深港兩地合作帶來了大型基建項目——深圳地鐵4號線,該線路由港鐵軌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負責運營。這也是黎家富近十年來主要負責的工作項目。在港鐵總部二十餘年的工作經歷,讓他學到了許多和國際接軌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他將這些毫無保留地帶到了深圳,也用心帶出了一批批優秀「徒弟」們,他們將黎家富所傳授的寶貴財富帶到內地更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在深圳這些年,黎家富印象最深的是深圳4號線三期開通最關鍵的時期,他的團隊需要在限期內完成清湖北至牛湖路段供電線路的建設;與此同時,清湖北路段還有正在施工的工地,他們同樣需要與施工方進行對接管理。時間緊,任務重,黎家富帶領着約200名工作人員在夜間作業,「在晚上做供電線路的建設,要確保工人們的安全,也要確保第二天地鐵4號線能正常運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他自豪的是,在他負責的地鐵4號線三期沿線工作期間,他管理的範圍沒有一個同事受傷,線路也順利開通。
如今,黎家富的辦公位上正貼着一條深圳地鐵4號線的線路圖,確保每一個站點和路段的安全就是他近十年來的每日工作內容。「運營安全是港鐵的核心理念。現在我們可以透過互聯網技術,通過電子大屏監管確保我們運營安全。」
除了日常親自到工作現場的巡檢之外,黎工的辦公位後方就有一塊實時顯示巡查大數據的大屏幕。電子屏上顯示着站點、巡查情況、巡查人員信息及聯繫方式等各項信息,讓管理者在辦公室也能運籌帷幄,如親臨現場,可即時發出指令。「我們一天進行『六巡』,通過大屏監控,我們可以看到現場負責『六巡』的同事的工作情況,來確保我們的車輛運營安全以及乘客安全。」
黎家富眼中,現在的高科技之城深圳也有值得香港學習的地方。「比如在深圳乘地鐵,我們可以用手機應用實現無接觸乘車,直接進站。這樣的手機應用香港當然也有,但在我眼裡還有進步空間。隨着互聯網不斷發展,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售票服務及乘客服務方面,以互聯網的方式去方便乘客使用。深圳的這些方法,也可以拿給香港互相借鑑學習。」
見證祖國發展:從綠皮火車到「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1988年,黎家富曾獨自背着雙肩包從羅湖口岸過關,並完成了一段跨越了大半個中國的旅行。
過了羅湖口岸後,因為職業習慣,黎家富對深圳的第一關注點就是交通。他回憶道:「過來之後第一個印象就是,交通不是很方便。我們去很多地方都需要打車,公交車也很少。」而現在,深圳全市軌道交通即將超越500公里,差不多已經可以去到每一個角落,不論是深圳本地人,還是外地來的遊客,出行都已經非常便利。「我也去了不少其他國家和地區旅行,他們的發展速度肯定追不上我們國家現在的情況。」他感慨道。
從深圳出發到廣州,再到成都、重慶、西寧、西藏,三十多年前,年輕的黎家富乘坐綠皮火車丈量了半個中國。「當時我唯一能坐的長途交通工具就是綠皮火車。印象最深的是,我從廣州坐綠皮火車去成都,坐了3天,(車廂里)沒有空調。而現在從廣州去成都,我相信8小時內就可以到。從這些方面,我可以感受到國家的發展速度。」
作為往返深港兩城的軌道建設工作者,這些年,黎家富一直關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與發展。提及內地到香港之間愈發便利的交通,黎工說起來時眼光閃動:「從最早僅有的羅湖口岸,到如今的落馬洲,以及西九龍的廣深港高速,各大口岸帶來的人流增長也會帶動各方面的發展。」
2022年5月,港鐵東鐵線過海段正式通車,從新界北邊境到九龍沿線不用轉車換線就能直達香港島商業中樞,而港鐵東鐵線在深圳福田口岸和羅湖口岸的無縫接駁,同樣意味着深圳居民未來可直達香港島的香港會展中心。
說起對未來的展望,黎家富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都在將香港與內地更緊密地連接起來,這一切會進一步促成「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而他和他的港鐵同事用專業知識和赤子之心,正在盡己所能拉近着香港與深圳兩地的距離。(記者: 陳彥如、馮牧原、潘寶儀、李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