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人們走進恐龍展,一場與遠古時期地球霸主的「對話」就會展開。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1.64億年之久,而人類的演化史即使從南方古猿算起,也不過數百萬年。」站在剛完成重新修復裝架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旁,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家歐陽輝感嘆。
「雖然我們還不能準確預測地球未來會朝着什麼方向發展,但通過對恐龍等古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未來。」歐陽輝說。
作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恐龍之一,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鎮館之寶」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骨架復原全長約24米、肩高3.5米。2021年,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對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進行了「體檢」,並針對其出現的化石骨骼斷裂、鋼支架蝕等現象,以及姿態不準確等「病症」開啟大修。
有別於修復其他文物的「花功夫」,恐龍化石修復現場顯得有些「粗獷」。尚未進入修復中心,就先聽到了機器的轟 聲。塵土飛揚的室內,化石修復師們有的手持氣動打磨筆小心「摳出」化石骨骼上殘留的圍岩,有的忙着用石膏翻模補全恐龍骨架缺失的部分,有的則操作鑽床在已畫好鋼樑上打孔,為固定骨骼化石做準備。
恐龍化石修復裝架會經歷清除圍岩殘餘、破碎粘接、石膏補全、鐵件加固等多個步驟。作為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合川馬門溪龍標本的修復工程量巨大,這是它1965年首次裝架後第一次「大洗禮」。
圖為6月23日,四川成都,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家歐陽輝(左)正在指導恐龍化石修復工作。 香港中通社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發現時雖然脊椎保存完整,但缺失頭骨和前肢。」歐陽輝曾於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兩次發現包含頭骨的馬門溪龍完整骨架化石。
他介紹,更早時期,由於對中國大型蜥腳類恐龍認識有限,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於1965年在北京首次裝架時,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先生不得不為它裝上了北美梁龍頭骨的複製品。隨着新化石發現,人們對馬門溪龍認識加深,科研人員才為它換上了本屬於它的正確頭骨。
此次合川馬門溪龍的大修,除了根據新化石發現為合川馬門溪龍增加了尾椎數目之外,還對姿態進行了調整。
「馬門溪龍的長脖子由19節長形頸椎構成,頸椎數為已知恐龍最多,過去我們的科普圖書里,把它畫成像長頸鹿一樣高仰脖子,啃食高大喬木。」歐陽輝說,自己過去在整理馬門溪龍化石材料時曾發現,馬門溪龍的頸肋與頸椎平行延伸,起到加固其長頸的作用,同時也限制了頸部的活動範圍,不能自由地彎曲,祗能以低緩角度斜伸出去,否則,長長的頸肋就可能刺穿它的脖頸。
恐龍裝架需要最大程度還原恐龍生活的真實場景,成都理工大學的修復師們根據最新科研成果,重新調整了合川馬門溪龍長頸的角度,起了它的肩胛骨。此外,修復師們還對其進行了表面防風化處理,塗上了保護劑隔絕空氣水分。經過為期兩年的修復,合川馬門溪龍終於在距其生活年代1.5億年後,再現風采。
「最近20多年來,中國科研人員在新疆發現了更大的中加馬門溪龍,在河南發現了復原長達38.1米的巨型汝陽龍,但合川馬門溪龍仍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完整恐龍中的最大者。」歐陽輝透露,修復後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已搬入新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目前還在展覽的最後調試中,展出後觀眾除了近距離觀賞這支久負盛名的「明星」恐龍外,還能藉助AR技術、全息投影,切身感受地球的誕生與地質的變遷,以及遠古生物的多樣性。
頂圖為5月24日,四川成都,重新修復裝架中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 香港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