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24日發表網誌指出,明白舊區內仍有為數不少的舊樓群有待更新,例如位於土瓜灣的「五街」、「十三街」便是其中一個住戶希望市建局盡快重建的小區。然而,發展「五街」、「十三街」的難度高,市建局正在積累所需資源,「面對難題和艱巨的項目,市建局不會迴避,亦不會坐視不理。要跨越挑戰,市建局的團隊一直以新思維、新規劃工具,為項目拆牆鬆綁,提升執行的可行性。」
「十三街」、「五街」是九龍市區歷史悠久的鹹水樓唐樓群,所謂「鹹水樓」是指,1960年代因為當時的淡水供應不足而釀成的成本問題,部分承建商在建造樓宇時以海水(即鹹水)拌和混凝土興建,而海水中的鹽分是會加速鋼材料的鏽蝕,其後造成樓宇結構問題。鹹水樓往往會因為樓宇老化衍生一系列問題,包括外牆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等。
十三街為市區鹹水樓
韋志成在網誌中強調:「重建步伐遠遠趕不上市區和樓宇老化的速度,規劃儲備內目前正研究的舊區土地面積已超過520公頃,未來需要作更新的土地也會越來越多,單靠市建局的資源無法處理舊區老化問題。」故此,市建局應該發揮推動作用,鼓勵其他包括官、商、民等持份者,投入市區重建工作;另一方面亦嘗試以新規劃工具,創造資源,推展一些重建難度高,缺乏誘因吸引市場參與卻可以帶來很大社會效益的項目。
「發展『五街』、『十三街』的難度,比起上述市建局近年開展的項目,有過之而無不及。」韋志成指出發展「五街」、「十三街」的難度相當高,包括在規劃層面,「五街」、「十三街」的發展密度非常高。
其次,「五街」及「十三街」樓宇附近有多幢工業大廈,毗鄰更有一所運作中的煤氣廠。若要改善這種土地用途不協調的情況,無可避免要制訂一個能兼容住宅用地和部分現有工業用地的規劃,需要處理多重技術挑戰。這除了一般所涉及的交通、空氣、環境和噪音等技術評估之外,更因應煤氣廠屬於法例訂明的潛在危險裝置用地,需要額外進行安全風險評估。
數年前團隊已開展研究工作
雖然如此,韋志成透露,市建局的團隊早於數年前,已就整合住宅和工業用地作高密度綜合發展,以及所需要的技術進行可行性研究,包括安全風險評估,開展相關工作,為日後「五街」及「十三街」的更新工作創造條件。
韋志成強調,舊區更新是一個城市的百年基業,要持續前行,必須要決心、智慧和毅力,為項目拆牆鬆綁,提升執行的可行性,期間亦在執行模式、收購、安置和補償等方面作新嘗試,將不可能變成可能。(記者 蘇尚)
頂圖: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