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專題】東方電影創辦人黃百鳴:見證業界谷底反彈

【專題】東方電影創辦人黃百鳴:見證業界谷底反彈

責任編輯:楊穎婕 2022-07-31 12:29:08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攀上高峰,為香港贏得「東方荷里活」美譽。坊間更云「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證明港產片風靡全球。可惜在97回歸前香港電影業被盜版拖垮,陷入冰河時期。香港東方電影創辦人黃百鳴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香港回歸25年來電影業如何由頂峰滑落至谷底,及至2003年CEPA簽訂後,受惠合拍片條款,隨內地電影票房一同起飛,谷底反彈。黃百鳴先後製作《葉問》及《風暴》電影系列,他以自身經歷剖析香港電影如何走出冰河時期,並見證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的經過。

黃百鳴01.png

黃百鳴縱橫電影界四十載,見證香港電影的起與跌、悲與喜。

 1980年黃百鳴與麥嘉、石天成立新藝城影業,80年代出品《最佳拍檔》、《英雄本色》及《開心鬼》等膾炙人口的電影系列。後來,麥嘉與石天有感香港電影發展已到頂峰,1991年結束新藝城業務。黃百鳴認為香港電影仍有可為,於是成立東方電影,1992年出品由他監製的賀歲電影《家有囍事》,破香港紀錄取得4900萬港元票房,證明他對電影的堅持是正確的。

 黃百鳴表示:「《家有囍事》直到現在每到農曆新年電視必定重播,很多香港人不止看過一次。」可惜香港電影業的光環,維持到1995年便被「盜版」摧毀。黃百鳴指出當年盜版光碟在港無孔不入:「以往新片在星期六先上午夜場,目的是測試觀眾反應,之後可馬上作最後調整,趕在下一個周四正式上映。盜版出現以後,不法分子在午夜場偷拍錄影,到下周一翻版光碟已在全港有售,較正式上映更快更早。業界於是取消午夜場,卻因此失去修正影片的機會,對後期電影發展影響深遠。」

 1997年香港回歸,全港市道興旺,唯獨電影業卻全面萎縮:「不單止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東南亞,甚至全世界亦有香港盜版電影,對港產片的海外銷售造成嚴重破壞。」當時香港電影外銷不包括內地,但內地同樣有香港盜版電影,黃百鳴苦笑指這也有好處,可以使內地觀眾提前認識香港演員,為日後北上發展埋下種子。1999年演藝界舉行「打擊盜版大遊行」後,政府立例管制,盜版集團有所收斂,不過電影業已是五勞七傷。

 CEPA為業界帶來轉機

 回歸後,2003年夏天,香港電影出現再次起飛的曙光,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允許香港公司在內地以合資形式從事音像製品的分銷業務。

 黃百鳴指出自此香港電影在內地上映可參與票房分帳,雖然合拍條例規定戲中要有三分之一內地演員,電影故事亦要和內地有聯繫等條款,但CEPA仍對香港電影業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黃百鳴表示:「2004年香港全年電影票房20億港元,2003年內地電影票房全年不超過10億元人民幣,CEPA簽訂後首年,即2004年,內地票房達15億元人民幣,漲了50%,之後更是每年幾何增長,從15億飛升到23億、32億、60億、100億、200億,到去年全年達600億元人民幣票房,並且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bs0629006.JPG

自2003年起,內地與香港簽訂了多份CEPA補充協議,令兩地經貿關係更緊密。圖為2007年國家商務部時任副部長廖曉淇(右)與香港特區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左)簽訂補充協議。(蔡啟文攝)

 黃百鳴憶起2000年到北京參加聚會,當時港產電影受盡盜版打擊,他上台發言時曾經毫不客氣地指出:「內地民眾看電影,只有10%觀眾是買票進戲院看,其餘90%都看盜版。」身旁一位內地行家幽默回答:「黃先生,你說錯了,不是90%看盜版,是95%。」黃百鳴即時回應說:「只有5%觀眾看正版亦有如此票房成績,內地市場的發展潛力真的無可估量。」如今內地經濟發展快速,電影業成熟,觀眾追求的是戲院內那種震撼的視聽享受,已沒有多少人看盜版,票房自然繼續飛漲。

 回看香港市場,在CEPA簽訂之前,全年票房約20億港元,時至今日,全年票房還是20億港元,原地踏步。黃百鳴坦言CEPA的出現,讓香港電影得以進軍內地,成功翻身:「以我為例,當年在內地面對的雖然是一個陌生市場,但同時是一片新天,要看你能否把握機會。CEPA落實後,公司CEO施南生提議找導演徐克開拍《七劍》,由於劇本很好,適合在內地試水溫,於是選定在天山拍攝。」

 《七劍》內地票房高香港10倍

 《七劍》的香港票房約800萬港元,內地票房則是8000萬元人民幣,相差10倍。由此可見內地市場潛力之巨大。黃百鳴不諱言:「以往港產電影沒有內地市場,香港本土是最大的市場,第二大市場是台灣,之後是新加坡、星馬泰及韓國,當時內地市場還未成熟,但已有香港10倍的票房,絕對值得認真開發。」《七劍》取得理想成績後,翌年黃百鳴開拍了改編香港經典漫畫的《龍虎門》,內地票房6000萬元人民幣,第三年開拍警匪片《導火線》,只收到4000萬元人民幣,收入每況愈下。

a01.jpg

黃百鳴以《七劍》試內地市場水溫,結果取得8000萬元人民幣票房理想成績。

 當時黃百鳴為了解內地觀眾的口味,而不斷嘗試風格:「經過數年摸索及分析後,發覺要攻佔內地市場,必定要拍和內地風格不一樣的電影,如拍古裝戲肯定不夠內地拍得好;戰爭片香港人也是拍不來;愛情或校園片,因兩地文化差異,難以引起觀眾共鳴。功夫片是香港的拿手好戲,香港龍虎武師很出色,於是決定開拍功夫片。」

 構思開拍新人物功夫電影

 黃百鳴坦言,以往的功夫英雄,如李連杰飾演的黃飛鴻、霍元甲等,形象都很鮮明,如要再拍功夫片,取材必定要是新故事和新人物,讓觀眾無從比較,而葉問的詠春故事正是最適合的題材。黃百鳴於是約見葉問的大兒子葉準師傅,他憶述:「當時問及葉師傅版權的問題,他發現之前與另一間公司的版權合約原來已經過期,當年79歲的葉準師傅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父親的故事改編為電影,於是決定合作開拍《葉問》。」

 黃百鳴說,選用甄子丹飾演葉問,是因為當年在天山拍《七劍》時,二人已經結緣:「《七劍》拍攝場地偏遠,很多演員如當天沒戲份,就會飛走參加其他工作,只有一位演員由始至終待在拍攝地點,有時還幫忙劇組拍攝工作,那就是甄子丹。我開拍動作片,一定要找一位敬業樂業、不怕辛勞的演員,於是便與子丹一口氣簽了三部電影,每年一部。」

 《葉問》躋身億萬票房俱樂部

 《葉問》於2008年上映,票房過億,當時內地的億萬票房俱樂部被馮小剛、張藝謀等導演雄霸,成龍的電影亦只有七八千萬元人民幣票房。《葉問》不但票房創佳績,更榮獲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殊榮。《葉問》的成功為黃百鳴注入了強心針,他立刻開拍《葉問2》,票房翻了一倍,達2億元人民幣。

 甄子丹亦因「葉問」一角紅遍內地,贏得「宇宙最強」稱號,片約不斷,檔期緊密,黃百鳴等了多年才等到對方開拍《葉問3》(2015年上映)及最後一集《葉問4》(2019年上映),系列的第3及第4集票房分別達到8億元人民幣及12億元人民幣,令《葉問》成為了「神級」的合拍片系列。

黃百鳴03.png

黃百鳴監製、甄子丹主演的《葉問》系列,4集累計票房收入23億元人民幣,甄子丹亦憑此電影系列蜚聲海內外,贏得「宇宙最強」稱號。

 黃百鳴稱:「我與子丹是相輔相成的,由《七劍》開始簽下他,也看準了動作片的市場,需要一個動作演員配合,當初簽下甄子丹很多人不看好,結果我們的合作很成功。」

《葉問》的佳績,證明了黃百鳴的眼光,也令他思索出內地市場的口味,於是抓緊機遇開拍另一系列的電影:「適逢導演林德祿有意重返影壇,我提議他拍攝擅長的故事,他曾在廉政公署(ICAC)工作,沒有人較他更熟悉這個題材,當時內地正進行反貪,相信這題材會受歡迎,而且內地製作人亦未必會拍這類電影。」

黃百鳴與林德祿炮製了由古天樂當主角的《風暴》系列(內地稱《反貪風暴》),一拍就是5集,由2014年上映的《Z風暴》票房9500萬元人民幣,到去年12月公映的《G風暴》收6億3000萬元人民幣。黃百鳴坦言:「這兩個系列證明了香港電影是可以在內地取得成功的。」

黃百鳴02.png

《風暴》系列第一集《Z風暴》票房95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續集《S風暴》票房2億元;第3集《L風暴》票房4億元;第4集《P風暴》票房8億元。最後一集《G風暴》去年12月上映,雖然受疫情影響,但內地票房仍有6億3000萬元,成績亮麗。

 【業界歷史】簽署CEPA助業界進軍內地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CEPA細節雖然以經貿關係為主,但在正式簽署前加入了電影的內容,並在同年9月加入「附件」,內容主要是允許香港公司在內地以合資形式從事音像製品的分銷業務,港方可以控股;香港影片、內地與香港合拍的影片均視為國產影片發行,不再受進口配額的限制;香港公司可以以合資、合作方式建設或改造影院,並允許港方控股。CEPA雖然是在2004年1月1日起才正式實施,但實際上香港電影從2003年7月已經開始獲放寬限制而陸續進入內地市場。

 【開拓市場】融入大灣區

 發展粵語文化電影

FCM06542.JPG

 展望香港電影未來的發展,黃百鳴稱:「香港電影有自己的個性,粵語文化是香港的特色。雖然合拍電影出現之後,為了適應內地文化而在題材上作出改變,但我很幸運,功夫電影和反貪電影,都是以本地風格來寫劇本,卻同樣受到內地觀眾喜愛。九十年代的《家有囍事》於內地上映,在南方尚算受歡迎,惟北方觀眾卻難以接受,因看不懂笑點。文化差異使很多粵語片在內地未能取得好成績。」黃百鳴表示隨着大灣區的成立,轉機亦出現,大灣區有8000多萬人口,他們以粵語為基礎,市場較香港大10倍,他建議香港繼續創作擅長的粵語文化電影,在大灣區應可取得不錯的成績。

 黃百鳴解釋:「雖然內地北方製作電影較南方出色,但廣東省才是全國電影的糧倉,全國票房排名第一,所以可考慮與大灣區不同的城市合作開拍粵語文化電影。香港電影可以走兩條路,大型製作選擇合拍方式,至於以大灣區為目標市場的,則可拍粵語文化片種,大家同聲同氣,會喜歡看,也可以給予新導演、新演員機會。現時如只拍在香港上映的電影,製作費不會太高,造成很大限制,大灣區市場的出現,給予粵語電影更大的機會,畢竟市場決定了製作費。」 黃百鳴補充,特區政府新成立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他期待這個專門的政府部門能將電影、體育、音樂、出版等業界推動起來,讓香港逐步建設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近二十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電影」之合拍片

黃百鳴04.png

 自CEPA簽訂後,共有13部合拍片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殊榮,可見CEPA不但為香港電影帶來進軍內地市場的契機,合拍電影的藝術性亦不斷提升。(記者:雲遜 攝影:馮俊文)(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楊穎婕 【專題】東方電影創辦人黃百鳴:見證業界谷底反彈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