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關懷愛滋」在5至6月期間成功訪問401位18至35歲年青人,發現當中83人在過去兩星期曾蒙受金錢損失或個人資料被騙取;他們在抑鬱、焦慮及睡眠質素三方面的精神健康指標指數都較沒有遇到騙案的受訪者差,顯示網絡騙案與精神健康有負面關係。
該機構與10位曾遇網絡騙案的受訪者進行深入訪談,發現教育程度較高受訪者比較不願意尋求協助。假若泄露的個人資料,容易識別出其身份或有關資料難以從網絡上移除,均會損害受訪者的精神健康。
「關懷愛滋」項目經理(註冊社工)陳智傑表示,有受訪者提到當私密照外泄,性生活曝露人前,令其在親友及社交圈子中的形象盡毀。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楊雪認為,社會上需要一些為網絡騙案受害人而設的支援服務,協助受害人要求移除一些未經授權披露在網上的個人資料。
「關懷愛滋」有提供「未經同意發放私密影像下架支援」服務,求助人可透過社交媒體Instagram專頁 @ac_m2m 查詢,外展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會協助求助人與涉事社交網絡平台聯絡,處理相關事宜。(周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