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馬洪基金會舉辦了「問勢2022」理事報告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唐傑教授和中興新通訊有限公司董事長韋在勝先生圍繞「統一大市場」展開演講。
此外,馬洪基金會創會理事長李羅力、深圳市政協常委李振河、深圳市原疾控中心主任夏俊傑、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深圳航天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浩、深圳市藍色灣區經濟發展研究院副理事長高聞、同創偉業董事長鄭偉鶴、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唐惠建、怡亞通副董事長陳偉民、深圳市海王集團黨委書記王驥、深圳市康佳鵬潤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忠輝、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白凌,以及綜研院專家、企業家、馬洪基金會智庫百人會成員、社會組織代表人士等嘉賓以線上+線下形式參加。報告會由馬洪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主持。
樊綱以《中國經濟波動與發展統一市場》為題演講。他指出,新冠疫情、國際金融環境、俄烏衝突等外生因素,國內的一些「具有收縮效應「的政策等內生因素對造成經濟明顯波動也起了一些作用。「大變局」迫使我們進入新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不斷發揮後發優勢,更強調自主創新。「學習+自主創新」是目前階段的最優方法。全球化不會停止但會發生調整。原因在於全球化的原動力並沒有消失,同時新增了許多新動力。應從積極角度看待世界變局。
樊綱認為,中國近期並不存在高額通貨膨脹前景。中國貨幣早已實現數碼化,雖然還沒有實現集中的貨幣數碼化。可以說,數碼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們的生活,在疫情期間尤為可見。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通過體制改革來實現。市場經濟不能沒有政府,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務,監管本身就屬於市場的組成部分。應該通過制度的改變來擴大市場,確保市場的統一性和一致性。統一市場並不是統一計劃,只有做好統一大市場才能真正推動雙循環的順利進行,使之繼續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唐傑教授通過視頻形式,以《建設統一市場:空間經濟學的解釋》為題做補充發言。他認為,統一市場通過擴大貿易提高市場效率,充分發揮城市/地區的比較優勢,使城市/地區及國家的整體收入最大化。其次,城市化工業化初期,產業聚集形成的虹吸效應,擴大了不同城市/地區間的空間差異。過度集聚的產生使空間集聚吸引力逐步下降並走向拐點,進入區域一體化發展階段。局部有效的市場也將逐步進入全局有效的市場。再次,統一市場和效率的關係。空間經濟學借用牛頓的萬有引力模型討論空間關係:兩個相近城市的貿易決定與兩個城市的經濟質量(GDP)正相關,與距離負相關。引發的討論是,兩個城市間產業與科技聯繫密切,貿易就多。交通條件改善,信息暢通,保護本地市場的行政壁壘越少就會產生更多貿易。由此可知,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出來提高全國各地市的福利水平,其重大意義還在於放大了國內市場規模。最後,統一市場建設會推動產業擴散,縮小空間差異。統一市場是一個市場開放的過程、是打破行政壁壘的過程、是空間上產業鏈蔓延的過程。產業從城市內部延伸到城市間、多個城市之間,變成在更大空間上的合作,由此形成統一市場。
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韋在勝提出幾個觀點:一、對於關鍵技術而言,市場是土壤、機制是陽光水份、企業家追求成功和自主是種子;二、分層循環、分行業領域循環,提升循環效率;三、數碼化和低碳化相互支持驅動又相互約束,推動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從橫向和縱向來看,可以分為分層循環和分行業領域循環,按照市場化原則梳理各地方的比較優勢,根據各自的要素稟賦、行業屬性、經濟地理性等,分層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橫向把企業分為地區選手、全運會選手、奧運會選手,按照不同水平參與不同層級的統一大市場建設;縱向以龍頭企業(產業鏈鏈主)牽頭,在產業鏈上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選手。
韋在勝還提出了元宇宙與數字經濟、雙碳的關係,他認為元宇宙是未來更長遠的趨勢,加速進入是建設統一大市場的重要關注點;數字經濟和雙碳目標是相互驅動支持又相互約束的兩個元素,數碼化和低碳化就如元宇宙這個人的兩條腿;同時引入四組概念:產業數碼化、數碼化產業,社會數碼化、數碼化社會,產業低碳化、低碳化產業,社會低碳化、低碳化社會,並詳細闡述四組概念對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意義。(記者:黃鳳鳴)
圖片:報告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