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日(14日)指出,在前年7月至今年7月跟進139位租住工廈劏房、板間房、床位及天台屋的住戶,有六個發現。
調查顯示,受訪工廈住戶的家庭入息中位數為9166元,較會方私樓劏房收入1.3萬元低三成,而工廈租金中位數比住宅劏房5000元低四成,因此成為低收入努工的棲身之所。工廈住戶中有53.3%為51至60歲獨居人士,超過一半合資格但未有輪侯公屋的受訪住戶是因為公屋輪侯時間太長或未能如其他輪侯長者或家庭般可於輪侯公屋三個月後獲每月資助而選擇不申請。
所有受訪租戶為工作家庭,但92.1%都沒有申請政府資助,當中有77.1%受訪者不知道申請手續,40.6%是因為巡查出現心理壓力,51.8%受訪租戶在面對憂慮時顯得無能為力。屋宇署雖然已持續檢控工廈劏房,但社協發現部分經巡查後的工廈劏房已死灰復燃,而政府強硬取締工廈劏房與天台搭建物會令真正受苦市民礙於經濟能力在同樣惡劣環境下「隱居」,未有杜絕問題。
特區政府在2011年12月撥款443萬元推行援助項目,協助受屋宇署行動影響的非法住用處所住戶,但截至今年3月底有71萬受影響人士獲發援助,只佔計劃撥款約16%。社協表示,一人及二人家庭申請者每月收入不超過一萬元及15975元的規定比公屋申請入息資格低,不足夠住戶應付搬遷至住宅劏房時一次性繳付的一期按金、一期上期及半期佣金,37.5%工廈住戶因此繼續只能工廈搬工廈。
此外,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雖然提出將整幢工廈活化改裝為過渡性房屋,但有關政策年期上限仍為五年,亦未有向有意改裝業主提供足夠經濟誘因,更需非牟利團體直接向業主承租整幢工廈再分租予有需要基層,令計劃至今仍然未玉成其事。
最後,社協促請政府採取跨部門聯合行動,及早介入協助遷出。加強在過渡性房屋的角色,主動參與支援市區工廈改裝,還要把過渡性房屋政策納入房策,訂定目標協助急切無家可歸人士。公屋供應方面政府需加快增建、制定滅劏房時間表和積極規劃土地轉型,增加住屋土地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