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推動的「全球最低負制」,目標對集團合併營收超過7.5億歐元的跨國企業,在各個租稅區課徵至少15%最低稅負。針對課稅不足15%的地區,可由母公司所在國、集團其他營運據點所在國進行補稅,2023年開始實施。鑑於目前「全球最低企業稅率」訂立在15%,相信對奉行「利得稅兩級制」且標準稅率高於G7建議16.5%的香港特區而言,暫時沒有什麼衝擊。
香港以往無疑屬全球稅率不均下的一大受惠者,長年依賴低稅政策吸引外來的人才與資金。不過,香港應着力檢討資本主義的結構問題,繼而重整公共財政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OECD的「全球最低負制」措施,涵蓋全球GDP的九成以上。美國、主要歐洲國家、中國內地、新加坡、英屬開曼群島(BVI)、開曼、愛爾蘭等136個國家和地區已加入,幾乎可視為全球共識。跨國企業不論母國在哪裏,都不可能置身於外。
這一措施有望幫助因為新冠疫情陷入債務困境的各國政府應對危機,同時幫助解決存在已久的大型跨國公司避稅問題。據報道,這類協議的目的,是為了終結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等人所稱的「過去30年來競相壓低企業稅競賽」,因為各個經濟體競相以低稅率吸引跨國企業前往投資。
美國參議院在本月(8月)7日通過的《2022年降低通脹法案》由民主黨提出,內容涉及稅制改革與應對氣候變化、醫療保障等問題的7400億美元開支。法案有關「全球無形資產低稅收入」稅制方面的設計,引起頗多關注,因為計算跨國巨企的15%稅率時,沒有要求使用國別報告基準,亦無採納追溯母公司稅負的「收入歸股東規則」,而且對個別的租稅扣抵項目傾向寬待,故此未必符合美國總統拜登當初提出跟OECD「全球最低負制」倡議接軌的原意。
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折教授 梁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