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丨「灣區明珠 古韻新聲」一一中國著名作家黃埔採風行正式啟動

有片丨「灣區明珠 古韻新聲」一一中國著名作家黃埔採風行正式啟動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2-08-14 22:09:32 來源:香港商報網

 浴日亭、南海神廟、玉岩書院、蓮塘村、大榕樹、深井文塔、安來古井、進仕巷、羅氏宗祠、水聲下橋、幸福里……廣州市黃埔區不僅是廣州市實體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主引擎、改革開放主陣地,同樣擁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近日,中國著名作家黃埔採風行正式啟動,他們將從11日-15日深入黃埔區的城市和鄉村,感受這裏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

 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頂層設計

 作家採風行的首項行程安排是與該區文化廣電旅遊局、黃埔區國家檔案館、區地方志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座談,了解黃埔區的文化建設情況。

 目前,黃埔區有701處十類古遺存,包括:古樹、古村、古屋、古廟、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橋、古碼頭等,簡稱:「十古」。

 為了使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推動黃埔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向縱深發展,今年以來,圍繞「十古」保護,黃埔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基層治理探索「新招」迭出。今年2月,黃埔區率先在全市出台區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意見和聯動工作機制方案,形成全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一張網。今年4月發布《黃埔區村史》叢書,全區17個街鎮346條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村史編修,成為全省首個實現自然村村史編修全覆蓋的區(縣)。全國獨創導航類應用軟件文化保護對象地圖、全市首創「屋長+保護責任人」制度、全區古樹建立一樹一檔「一張圖」、推出廣東省首名文化遺產檢察官、組建從區到村的「講古人」隊伍……

 800年書院傳承廣州文脈

 享「灣區明珠」美譽的黃埔區,不愧是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最閃亮的明珠,2021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40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達8771億元,坐擁廣州「工業一哥」頭銜。而在這耀眼的經濟成績單背後,還蘊藏岭南地區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

 藏身於「十里梅林」里玉喦書院,位於廣州市黃埔區蘿崗街蘿峰山麓,是廣州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書院之一,歷經800餘年烽火,傳承着廣州文脈。

 據介紹,南宋時期,蘿崗鍾姓始祖鍾遂和在蘿峰半坡興建種德庵,為族中子弟讀書學習之處。鍾玉喦官至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晚年辭官返鄉後,對種德庵進行修繕和擴建,同時將種德庵更名為蘿坑精舍。鍾玉喦去世後,其子鍾仕紳為追思父親德行遺容,塑鍾玉喦像於蘿坑精舍正殿供後人拜祭,並將蘿坑精舍改為「玉嵒書院」。在明代,由於官府禁辦私人書院,嘉靖年間,鍾氏後人進一步改建,將書院及附屬建築統稱為蘿峰寺,玉嵒書院得以保留。2008年11月,玉嵒書院與蘿峰寺(包括鍾玉喦墓、鍾氏大宗祠、鍾氏六宗祠、誥封將軍府祠、候仙台、金花廟、招隱亭、山高水長亭、天衢雲路牌坊和文昌廟等組成部分)被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玉嵒書院建築面積約1868平方米,整體依山而建,因勢造型,立體展開,外觀雄偉莊嚴,建築內部錯落有致,結構緊湊,設計精巧,樓閣相連,曲徑回廊、魚池水榭、亭台瀑布分布其中,小巧而秀氣。

 實際上,玉喦書院除了是蘿崗鍾氏歷代承傳家學之地,還是宋代岭南主流學派「菊坡學派」的發祥地之一,對整個岭南文化、廣府文化產生過深遠影響。

 在離玉喦書院不遠的鍾氏大宗祠建築群是一組明代建築群,青磚石,硬山頂,龍船脊,雕花簷。作家們走進古色古香的鍾氏大宗祠,一磚一瓦都沉澱着厚重的歷史。始建於明弘治三年的鍾氏大宗祠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見證了當地鍾氏家族的歷史變遷。

 而與玉喦書院與鍾氏大宗祠緊密相連的還有「蘿崗香雪」。作為羊城新八景之一,每年冬季,蘿崗地區「十里梅林」梅花盛開。據史料記載,「十里梅林」最初的締造者便是鍾玉嵒,最初的觀梅勝地也在玉嵒書院。

 賦予古建築「活化」新魅力

 據悉,今年以來,黃埔區進一步加強了對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深入推動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力度。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修舊如舊」是黃埔堅守的原則,在黃埔區「融德里」、「廣州幸福里」,作家們置身其中,細致觀察着黃埔歷史文脈活化的時代脈搏。

 橫臥於碧水之上的鵲橋、綠樹掩映下的粵劇大戲台、古老的扶胥古運河碼頭、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牆……。作家們走進經過改造的「融德里」,紛紛被這裏鄉村之美所震憾,這裏岭南古建築群原汁原味,古意十足。北面宗祠廣場上,鑊耳牆、人字坡、博古脊等古建築元素尤其顯眼。

 作為黃埔區體量最大的舊改項目「沙步舊改」的一個重點項目,「融德里」位於黃埔區原沙步村鹿步大街,緊鄰鹿步滘古運河,這裏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沙步村經聯社年輕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為了保存好這些城市記憶和文化鄉愁,「融德里」的整個改造過程中,堅持修舊如舊,所有文物、古樹都是原址保存,原封不動。

 該項目包含原村落保留的諸多宗祠建築及新建仿古建築群,總用地面積14000多㎡,總建面約9500㎡,其中保留文物及風貌建築近2000㎡。目前,湖泊以北的古建築開放區已經顯露雛形,區域內11處黃埔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及22處傳統風貌建築等古建築將得以原址修繕和保護。舊村經過改造之後,煥然一新,千年沙步有了一張歷史文化新名片。

 改造後的沙步村,歷史文化傳承出現新氣象,龍舟文化、粵劇文化和醒獅文化都吸引着村裏許多年輕人參與其中。上述工作人員介紹,傳統文化也同樣面臨着傳承問題,村裏的醒獅隊也嘗試參與商業表演以適應市場化需求,村裏也希望將粵劇文化等傳統文化引入未來社區的學校,以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修舊如舊」是傳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如何賦予古建築「活化」新魅力,作家們在黃埔區的文冲街道「廣州幸福里」找到了答案。

 「廣州幸福里」依托文冲陸氏大宗祠等26處古建築建設,古為今用、重塑古韻。陸氏大宗祠化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陸枊卿在這裏開辦了廣繡傳承基地,延續了黃埔廣繡的傳承文脈。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廣繡作品,讓作家們看到廣繡在「幸福里」的新未來。賦予古建築新內涵,在這裏,文冲村800多年的歷史,不只是文字的記錄,而是讓群眾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彰顯「活化」新魅力。

 「見人見物見生活」是黃埔區文化保護和傳承給作家們的直觀感受。中國作協原主席團委員,江西省文聯原主席兼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陳世旭說,「歷史是出發點,現在我們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符號,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出發,這是最重要。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以新的建設賦予它新的生命,在融德里和幸福里,我看到正是我希望看到的,這是自己這次到黃埔來最高興的事情」。

 當下的黃埔在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中,堅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古遺存的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記者朱樺、黃裕勇、喬凱)

 【採風團成員(按照年齡大小排名)】

 1、 蔣子龍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作為改革文學作家代表,被党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2、陳世旭  中國作協原主席團委員,江西省文聯原主席兼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3、朱小平  著名文史學者、散文家,《海內與海外》主編;

 4、吳志實  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北京雜文學會副會長,原民盟中央宣傳部部長

 5、王劍冰 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河南省散文學會會長;

 6、陸春祥  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浙江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責任編輯:程向明 有片丨「灣區明珠 古韻新聲」一一中國著名作家黃埔採風行正式啟動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