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望子成龍。為提升子女的競爭力,許多家長以補習班、興趣班塞滿孩子的日程,希望他們能入讀頂尖學府,出人頭地。有一位香港爸爸卻不認同這種「成功公式」,不為兒子報讀補習班,不必要的課外活動也不要求兒子參加,結果兒子考上了劍橋大學。他就是《另類家長劍橋學子》一書的作者黃福霖。記者專訪這位「另類家長」,一探他的奇特教子方式。
黃福霖自稱「另類家長」,不認同香港常見的「虎爸虎媽」式教育理念。
不要贏在起跑線 考第三才有獎勵
「很多家長都認為讓子女贏在起跑線,往後便會一帆風順。如果要將人生比喻為賽跑,應該是場馬拉松:你在前半段奮力衝刺,不代表中後段能保持同樣的氣力。」黃爸爸以自己求學時代的經歷為例,他初中非常重視學業,中學會考成績不錯,夠分入讀皇仁書院。但開學後,他發現身邊的26位同學都是來自其他學校的尖子。面對新環境與學業上激烈的競爭,黃福霖開始厭惡讀書,從第一學期的第十一名跌至第二學期的倒數第三。「現在的家長除了緊張孩子的學業,還希望他們多才多藝,讓他們學畫畫、打籃球、跳芭蕾舞。」他觀察到很多朋友的子女在考完鋼琴演奏級後,便再也沒有碰過鋼琴,學琴只為考試,不為興趣。他認為若刻意催谷,子女長大後只會記得兒時充斥着測驗、課外活動、補習,珍貴的童年時光被父母剝奪。黃爸爸不願兒子的童年和自己的一樣辛苦,便制定了一套奇怪的規則:如果兒子考第一,就不給零用錢;考第二便給一半;考第三才會給全數,目的是讓兒子明白名次不是一切,希望兒子能愉快學習。在報考小學、中學時,黃福霖夫妻也替兒子選擇了課業不繁重的漢基國際學校,讓兒子有更多空間發掘興趣、才能,同時保持對學習的熱誠。
黃福霖兒子大學就讀的塞爾文學院教堂與宿舍。
發掘孩子潛能 首先學會放棄
在香港應試教育的風氣下,家長經常以學業成績評估小朋友,黃爸爸認為這並不可取。「成績對考入名校固然重要,但考入名校不能保證日後會成功,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也不是個個來自名校。」他指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行行出狀元,單以考試分數評價孩子的能力,便會忽略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才能:「如果所有家長都只讓孩子死讀書,香港便不會有奧運冠軍李麗珊、張家朗。」那麼如何發掘子女的潛能呢?黃爸爸表示要讓孩子多嘗試不同事物,不過不是瘋狂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要求孩子樣樣堅持,而是要在適當時候懂得放棄。「兒子未出世前,我已經想讓他學魔術,因為我自己喜歡魔術。可是兒子5歲時學魔術,我便發現他雙手不靈活,拿不穩道具,經常穿幫。」放棄魔術後,他又讓兒子嘗試畫畫和運動,但又發現兒子沒有這些方面的天賦,也沒有強迫他繼續。黃爸爸並沒有因此焦急,而是繼續觀察。直至兒子12歲時突然向他借信用卡,他才無意間發現兒子對投資有興趣。原來兒子是想借錢購買遊戲武器,轉售給沒法向父母借信用卡的同學,從中謀利。了解情況後,黃爸爸要兒子告訴他用錢數目,並用零用錢自負盈虧,才把信用卡借給了他。兒子年紀小小,卻有着一顆商業頭腦,轉眼間便賺了四千多元。眼見兒子對這方面有興趣,身為會計師的黃爸爸便傳授金融相關的知識給兒子,還讓兒子閱讀英國《金融時報》。「別人或會覺得和孩子講錢很市儈,但錢是生活的必需品,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商業城市,學會理財十分重要。從小灌輸金錢概念,能引導孩子審慎用錢、提防被騙。不過更重要的是順應子女興趣,讓他們享受學習,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劍橋學生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五月排隊買不到票的學生,在康河的小艇上等候放煙花。
獨立自主 源於尊重和陪伴
不少學生在面對大學選科、畢業找工作都感到迷茫,很多是因爲習慣了父母、學校為自己規劃,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黃爸爸早在兒子明事理的年紀,便讓他作簡單的選擇,譬如出外想穿什麽顔色的褲子?去哪間餐廳吃飯?給予並尊重子女選擇的權利,能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有些家長希望訓練兒女自立,選擇讓子女入讀海外的寄宿中學。黃爸爸指13、14歲的年紀最需要父母的愛護和指引,這階段將子女送往外國,孩子雖然學會依靠自己、有更多空間自由發揮,但也容易與父母產生隔膜。「我認識一對醫生夫婦,希望女兒也能從醫,便把12歲的女兒送去英國讀書,期待她學成歸來。可是等到女兒畢業時,父母才從學校校長得知,女兒理科成績未如理想,但卻展現過人的設計天分,更考入世界數一數二的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不過不是所有孩子都天資聰敏,或者從小便有清晰的目標,因此家長擔任引導角色很重要。黃爸爸認爲父母應多與孩子互動,了解孩子性情,因勢利導,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事半功倍,還能培養彼此之間的感情。
黃福霖的新書記載了他20多年來的育兒心得,還有考入劍橋的獨家貼士。但黃爸爸希望帶給家長和學生的,不止於入讀歐洲頂尖學府的攻略,而是如何抱着健康的心態,攜手面對人生的長跑。(記者:Ruth,圖片由黃福霖提供)
黃福霖在書中分享了為兒子考入劍橋大學所作的準備,以及20年來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