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中國這十年】首席看經濟: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傳達了哪些信息?

【中國這十年】首席看經濟: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傳達了哪些信息?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2-09-13 15:04:49 來源:中新社

 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觀察一國政策取向的一個「窗口」。近年來,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傳達了哪些信息?

 「過去十年,我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明顯提升。」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專訪時指出,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貨幣政策正常化紀律,沒有跟隨發達國家同步採取激進的刺激政策,避免政策透支;二是貨幣政策的市場化有所提高,包括減少數量干預,提升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定價能力;三是加強宏觀審慎管理,避免發生重大系統性風險。

 沈明高認為,從較長時期來看,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空間主要取決於「提升增長的自主性」和「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率」。一方面,中國經濟內循環能力越強,經濟發展獨立於發達國家的可能性就越大,參與外循環的主動性就越高;另一方面,從國際經驗來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增長效率的競爭,效率是決定貨幣政策的錨。

 沈明高說,一個國家的本币匯率,短期由實際利差決定,中期由貨幣政策差決定,長期由經濟基本面決定,其中核心是增長效率,包括製造業的競爭力。

 隨着美聯儲今年正式步入加息周期,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趨向收緊,而中國依舊保持了穩健的貨幣政策。沈明高稱,到目前為止,主要發達國家與中國貨幣政策的錯位並不常見,今年以來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基本面的不同步。以美國和中國為代表的「EM(新興市場)滯,DM(發達國家)脹」,是導致「美國加息,中國減息」的根本原因。

 他進一步稱,從經濟基本面的角度看,發達國家加息或不可持續。美國明年經濟衰退的風險大,不排除明年夏天前後美聯儲由加息周期轉入減息周期的可能性,從而終結中美政策錯位。但短期而言,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多數國家加息,對中國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這些短期影響包括:壓縮中國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中美出現負利差,加大人民幣貶值壓力;美國經濟由加息带來的經濟衰退後果,使得全球總需求不足的情形惡化,增加中國出口的不確定性。

 「我們應該重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其變化,及時採取有預見性的政策措施,增加政策透明度,以穩定市場和投資者預期。」沈明高建議,要考慮適度去地產化;要把握信貸下行周期中直接融資的機遇;要關注消費,提升消費佔比;要布局具有規模和創新優勢的長板產業;要提高困境資產的處置能力。

 他也強調說,這樣的環境,恰恰也是消費和製造業升級的難得機遇。全球經驗表明,大國崛起、優秀企業的誕生往往發生於逆境,新舊動能轉換時期,是布局的好時機。

 沈明高舉例稱,中國於2012年提出增加直接融資比重,2015年提出新舊動能轉換,2018年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房地產轉型恰恰是實現這些轉變的重要機遇期。穿越新舊動能轉換陣痛期,才能實現沒有房地產主導的高質量發展,後房地產經濟時期,直接融資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為了能讓政策發揮出更大效用,未來改革該從哪入手?

 沈明高認為,要以改革推動結構性調整,高效率培育新增長動能,在這些方面改革挖潛的空間非常大。例如以收入再分配為抓手,提高消費在整個經濟中的佔比;支持和保護創新。

 同時,切實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應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減少對價格信號干預的隨意性,保護私有產權,事先設立清晰的紅綠燈和退出機制並嚴格執行,在轉型中建立明確的「先立後破」機制和投資者保護機制等。

 他還提到,要長短結合,短期穩增長,要為中長期動能轉換創造條件。短期要為房地產轉型提供政策配套措施,對沖房地產調整對整個經濟的負面影響。長期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升決策透明度、可預見性以及場景感,以建立穩預期的長效機制。(中新社記者 夏賓)

責任編輯:程向明 【中國這十年】首席看經濟: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傳達了哪些信息?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