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聚焦東博會】中國攜手東盟獻「糧」計

【聚焦東博會】中國攜手東盟獻「糧」計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2-09-19 09:36:43 來源:中新社

 中國的稻種在東盟國家的土地上開花結果,最後端上中國人的餐桌,如此有趣的「輪回」頻繁上演。但這粒「輪回」的大米能否為解決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提供思路,引發第19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與會各界高度關注。

 「一粒大米」在中國—東盟輪回

 作為一個擁有20億龐大人口的區域,中國—東盟糧食安全基礎牢不牢,事關本地區民眾溫飽,更關係到全球能否于2030年如期實現「零饑餓」目標。

 近年來,中國—東盟已先後實施了病蟲害防控、水稻高產栽培管理等200多個農業合作技術交流項目,建立了一批農業技術示範基地和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夯實了本區域糧食安全基礎。

 「依托中國在雜交水稻方面的優勢,我們已在東盟多國開展雜交水稻推廣合作。」中國隆平高科水稻產業管理部部長李步勳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與其團隊根據東盟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

 經過20多年的合作育種,如今,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盟國家,都能看見大面積種植的中國雜交水稻。

 這些來自中國的「神奇水稻」解決東盟民眾「吃飯問題」、改善民生的同時,大米還大量銷往中國,带動雙邊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使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農產品貿易夥伴。雙向投資穩步推進,覆蓋農業生產、加工、倉儲物流、服務等多個環節。

 中國攜手東盟獻「糧」計

 因地緣政治衝突等原因,世界糧食危機加劇。為此,中國攜手東盟獻出「糧」計。

 本屆東博會期間,菲律賓農業部副部長梅西迪塔·索比拉、柬埔寨農林漁業部國務秘書何萬鴻在視頻講話時均提出,東盟與中國應加強農業交流合作,暢通糧食貿易渠道,增強糧食儲備能力,以此更好地應對危機。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介紹,中國正加快編制《中國—東盟農業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加強與東盟在綠色循環農業、動植物病原綠色防控領域的科技合作,提高各國農業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供應鏈不穩,是當前世界農產品貿易「痛點」之一。

 在越南駐華使館商務參贊農德來看來,提升各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將使跨境農產品貿易更加便利。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譚硯文亦認為,各國加強貿易磋商,穩定區域農產品供應鏈,建立和完善協調保障機制、農業合作風險預警機制,將有利於保障區域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

 在東博會現場,上海海洋大學攜稻漁綜合種養研究技術「亮相」。該項目正在柬埔寨和老撾試驗和示範,取得良好進展,將為深化中國—東盟農業合作提供新思路。

 中國—東盟務實合作釋放了積極信號。中國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副主任郭立彬稱,該地區為世界糧食安全治理貢獻了東亞智慧,樹立了東亞典範。

 「慧」種田強糧食安全韌性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智慧種田方式,被視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的新途徑。在精準和智能裝備以及數字農業操作系統的「加持」下,農業生產效率有望大幅提升。

 馬來西亞農業及食品工業部副部長拿督斯里哈吉·艾哈邁德·哈姆紮說,該國已有許多居民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將傳統農耕方式與現代智慧農業技術相結合,實現自給自足,並降低碳排放。

 中國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建議,中國—東盟把智慧農業作為合作的新增長點,推進信息領域數據信息跨境流動,加強智慧農業技術的交流培訓。

 「慧」種田,還要「慧」銷售。王小兵稱,電子商務已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將在世界糧食穩產保供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屆東博會首次展出了中國海水稻種植技術。該技術可指導民眾在海邊鹽灘塗地種植海水稻,促生態治理與糧食安全,或將為中國—東盟乃至世界沿海地區带來福音。(作者 楊陳 林潔琪)

責任編輯:程向明 【聚焦東博會】中國攜手東盟獻「糧」計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