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今日(25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分別35.5%及51.3%受訪中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及焦慮徵狀,須尋求專業協助,並有55.8%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壓力徵狀。
調查機構去年10月至今年6月,進行全港中學生進行精神健康調查並收集到1192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心理壓力源自對日常生活的不滿,數據分析顯示,在各項生活範疇當中尤以「與家人相處」一項與學生的整體精神健康狀況最為相關,影響最大。而整體受訪學生與父或母親的關係狀況不合格,分別74.8%及67%學生認為自己與父親及母親關係欠佳,整體精神健康顯著較差,徵狀亦明顯較嚴重。
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家長因自己的問題而責怪子女,將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構成最大的負面影響,為免令子女接收不到父母努力教養的心意、誤以為被當作發洩對象,甚至有損親子關係以至子女的精神健康。調查機構建議家長與子女發生衝突的一刻,切記要停止叫罵等激烈的衝突行為,避免子女學著這種無效的情緒表達,建議平時可多聆聽子女,並建立接納不同意見的習慣。
至於學生及學校,除了培養學生關注情緒健康的意識,還可透過重點加強「自我支持」(即在情緒困擾時為自己打氣)和改變情感(即改變負面情緒)兩方面技巧,包括在情緒困擾時為自己打氣,以及改變負面情緒,提升青少年的情緒管理能力。
頂圖圖說:調查機構建議家長與子女衝突時,應停止叫罵等激烈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