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慈善平台及非牟利團體就中小學生的體能活動進行研究,結果今日(26日)公布。該研究調查了759名小學生和1140位中學生於疫情期間的運動和生活習慣,發現只有5%學生達世衛體能活動標準、小學生和中學生使用屏幕時間分別增至七小時與九小時以及每天增加15分鐘運動時間可改善睡眠質量。
有關研究於2019年開展,參與學生需連續配戴運動手帶七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平均每天累積中等或以上強度的體能活動時間分別為15分鐘和30分鐘,而世衛建議為每天60分鐘並只有5%參加者達到標準,至於周末運動參與時數較多,兩成學生可達到平均60分鐘,男生比女生較多做運動。
此外,中小學生在學校停課期間較晚入睡與平均多睡一小時,使用屏幕時間亦有所增加,當中小學生由疫情前每天兩小時增至七小時、中學生則以八小時增至九小時,而學生在暫停面授課堂期間若能每天增加15分鐘中等或以上強度的體能活動去取代靜態活動,其睡眠質量可得到改善。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表示,研究發現學生們的睡眠模式、使用屏幕時間和體能活動在學校停課期間都出現負面轉變,即使重啟部分面授課堂亦未能完全恢復至疫前水平。研究團隊建議學生應多做帶氧體能活動,並可每天增加15分鐘運動時間以改善睡眠質量。
香港越野跑手黃浩聰認為,學生即使未能做到世衛體能活動標準,亦應由15分鐘開始建立習慣,而15分鐘其實足夠進行一些狹小空間都做到的高強度訓練,以改善兒童及青少年心肺功能。
非牟利團體總幹事江嘉惠指出,要改善中小學生運動習慣是必須官、商、民攜手合作,包括於疫情期間提高開放公眾體育設施的靈活度、鼓勵更多社福機構以運動作為介入方法及與政府合力向社會推廣「日行萬步」等。團體亦鼓勵商界參與「企業一起動嘉許計劃」,由僱主帶頭推動員工多做運動。
慈善平台創辦人曾安業提到,該研究是非常成功的民、商、學術合作,他期待有關合作可起帶頭作用,鼓勵商界一起為社會中不同議題出力。平台未來還會繼續運用不同平台和資源來傳播運動健康訊息,為兒童及青少年構建積極正面的成長環境。
頂圖:各界別代表對本港青少年運動時數不足都表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