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果?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城市面貌究竟發生哪些變化?13日下午,中共二十大新聞中心組織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80余名境內外記者走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零距離感受其這些年來的蝶變。
記者們乘船領略京杭大運河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美景。
五河交匯處 親水CBD拔地而起
北京通州,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是元明清時期漕運、倉儲的重要基地,自古就是京城交通要道,地處京津冀交匯處,位置優越,古代因此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說法。
在千年大運河北首,百里長安街東端,一座座現代化的高樓與具有濃郁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低密度生態水鄉交相輝映,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承襲千年運河文化,一座濱水而建、水城共融的商務核心區正在崛起。
目前,北京市正如火如荼地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在運河商務區的北京市「兩區」展示會客廳內,隨着講解員的腳步移動,北京市各區「兩區」建設的最新動態交替展現,最新科技成果和發展資料吸引着境內外記者的目光。
兩位美女記者高興地合影留念。
據介紹,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是按行業加大開放力度的一項重大戰略,自貿試驗區建設則是打造區域開放集成的高地,二者相輔相成,極大地促進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質量發展。在「兩區」政策加持下,北京城市副中心聚焦財富管理、綠色金融等新興金融產業發展,以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為目標,取得系列豐碩成果。
截至目前,運河商務區已有註冊企業近1.8萬家,註冊資本金4254億元。三峽集團下屬20家二、三級公司已入駐辦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一批傳統金融機構,以及北京財富管理研究院、農業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綠色金融交易所等金融創新產業加快集聚; 「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央債務結算中心、中國信通院等上下游產業在此聚集聯動;全國首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上田八木入駐,普華永道諮詢(北京)有限公司2021年在城市副中心註冊成立。今年以來,國華北京能源公司、城市副中心產業引導基金、中碳基、正威集團等重點企業入駐運河商務區,而北京綠色交易所亦將於近期正式開業,現代金融服務產業鏈和總部經濟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運河商務區已經成為各類優質資源雲集、備受青睞的創業高地和投資熱土。
據了解,為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吸引企業和高端人才入駐,通州區出台了「金七條」、「通八條」、「鼓勵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等多個優惠政策,扶持入駐企業在運河商務區壯大發展。針對企業用工難題,發揮園區內國家級人力資源產業園的帶動作用,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人員招聘和勞務派遣服務。堅持「商有所呼,我有所應」,暢通政企溝通管道,開通多條企業服務綠色通道,建立重點企業「服務包」機制,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管家式」服務。
京冀段全線通航 千年大運河煥發生機
走出「兩區」展示會客廳,中外記者來到了近在咫尺的千年大運河畔,分乘兩條仿古遊船,在碧波蕩漾、波光粼粼大運河上,感受着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記者了解到,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起始段,是北京市主要排水河道之一。2013年以來,通州着手對北運河通州段進行清淤整治,經過多年治理,北運河水質發生巨大變化,年平均水質類別由2007年劣Ⅴ3類水體提升到2021年Ⅳ類;水草由無到目前擁有9種;水鳥由只有白鷺等少數種類到目前70多種,包括「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等;魚類由寥寥無幾增加到20種,包括鰟鮍等對環境比較挑剔、在相對清潔的水域才能生存的魚類;底棲動物中的健康等級指示性物種蝦類也出現在北運河中。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指引下,2019年大運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實現旅遊通航,2021年北京段全線通航,2022年6月大運河京冀段實現互聯互通。
記者們登上月島觀景平台俯瞰京杭大運河和副中心建設進展。
隨着遊船停泊靠岸,記者們來到了大運河森林公園內的月島觀景平台。
臨近深秋,大運河上空,不時有南飛的候鳥飛過,與遠處林立的塔吊、近處垂釣的人們譜成一幅絕美的畫卷。
月島觀景平台登台入口。
「三大建築」成新地標 副中心建設日新月異
最後一站,記者們來到了與行政辦公區隔京杭大運河而建的重點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的施工現場。
據介紹,作為京杭大運河邊畔的文化地標——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其創意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包括歌劇院、音樂廳、戲劇院多功能廳和室外劇場,建築面積12.53萬平方米,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於一體。未來這裏將成為集文藝演出、展覽展示、藝術普及教育、文化交流體驗功能於一體的世界級一流劇院。
三大建築施工現場塔吊林立,大運河博物館(左)、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右)正在緊張建設。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這裏有2.5萬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無隔牆開敞閱讀空間,有世界最大的「智慧機械書庫」,有世界首例超高玻璃幕牆的生產安裝,其中最高的玻璃幕牆高16米、寬2.5米,重達12噸。未來,這裏將成為一個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用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大型公共圖書館。
大運河博物館又名「運河之舟」,建築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其整體設計理念來源於船舶、風帆和水浪三個元素,通過建築設計將千年前忙碌的運河圖景永久性定格在了綠心的一片森海之中。未來,這裏將成為一座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
據了解,三大建築預計於2022年底實現基本完工,預計於2023年底前實現三大建築及共用配套設施項目全面完工,並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屆時,這裏將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標性公共文化建築群,成為市民共用的「文化糧倉」「森林書苑」「運河之舟」,市民可在萬畝景觀林與亭台樓閣之中感受自然環境與人文休閒的有機融合。(記者 楊淩雲)
頂圖:境內外記者在運河商務區北京市「兩區」展示會客廳了解北京「兩區」建設最新成果。
城市副中心劇院的建築創意源於通州古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