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牢記囑託 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牢記囑託 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責任編輯:羅維維 2022-10-14 09:21:21 來源:深圳特區報

   前海

 十年奮鬥描繪新時代最美圖景

 行走大前海,一片生機勃勃景象。前海石公園,樹影婆娑;前海國際會議中心,光彩奪目。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平台。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三次到前海視察。

 2012年12月7日,前海石旁,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他深情寄語前海:「精耕細作,精雕細琢,一年一個樣,一張白紙,從零開始,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前海。昔日灘塗,已是樹影婆娑、綠草如茵、高樓林立。在前海石前,習近平總書記同前海建設者和見證者代表共話滄桑巨變。他深有感觸地說,發展這麼快,說明前海的模式是可行的,要研究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向全國推廣。

 「生機勃勃」——2018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專門提及深圳前海,再次予以肯定。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慶祝大會選址前海國際會議中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親臨前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

1.jpeg

前海國際會議中心。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的香港青年陳昇回憶說:「能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我非常榮幸。」他說,一直對前海前景充滿着信心,他會堅持在前海、在深圳發展下去。短短幾年來,陳昇除了做好自己的創業項目外,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協助相關單位建設兩個深港青年創業基地,為更多香港青年來深發展打造平台。「作為第一批到前海創業的香港青年,我們在大灣區追夢、築夢、圓夢。」陳昇告訴記者。

 如今的夢工場已成為港澳青年在內地追夢、築夢、圓夢的「搖籃」,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341家。

 跟陳昇一樣,「90後」的CEO招俊健是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者,他創辦的工匠社格鬥機械人公司發展很好。「4年前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的那一刻,至今讓我難忘。工匠社目前進展良好,已經打開國際市場大門。」他說,將扎根前海發展,加大自主研發,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

 參與前海建設的中建八局二公司廣東公司陳余耀,親歷前海國際會議中心施工建設。他頗有感觸地說:「會議當天,我全程觀看大會,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他表示,作為最早參加前海國際會議中心建設的人員,他們用50天完成了場地內的所有土方外運,366天實現項目竣工交付。(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智偉)

 蓮花山公園

 在公園深圳建設中先行先試

 連日秋高氣爽,在宜人的深圳秋季里,很多人心中最美秋天就在蓮花山公園裏。眼下,公園正在忙碌着為即將驚艷整個秋天的簕杜鵑花展布展。

 蓮花山公園是深圳的「城市會客廳」,更是深圳人民的「精神家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來到蓮花山公園,發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時代強音,寄望深圳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深圳。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離開前,他揮鍬鏟土,種下一棵高山榕樹。2020年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蓮花山公園。

 「那天上午,我們蓮花山公園全體黨員幹部在會議室收看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公園,路上,他打開車窗,微笑着同遊人揮手,讓人感到如沐春風。」蓮花山公園副園長鄒卓輝親歷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蓮花山公園的時刻,雖然這一天已過去兩年,但當天的場景他仍記憶猶新。

 鄒卓輝說,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是蓮花山公園歷史性的時刻,是蓮花山公園人終生難忘的時刻,也讓遊客感受到蓮花山公園不一樣的風采。在七一、國慶等重要節日,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自發來到蓮花山公園,登上山頂廣場,瞻仰鄧小平同志塑像,眺望深圳中心區風光,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日新月異。

2.jpeg

遊人在蓮花山公園放風箏,快樂遊玩。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清容 通訊員 謝燕

 蓮花山公園園長文波介紹,今年是蓮花山公園開園25周年,25年來蓮花山公園伴隨着深圳城市的發展不斷完善,也見證着城市的變遷。在市委市政府建設公園城市的總體部署和打造複合型、生活型、生態型公園的工作要求下,公園的總體環境不斷提升。

 這兩年,蓮花山公園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的指導下,在公園深圳建設中先行先試。公園陸續拆除圍牆,加強城園融合,讓市民入園遊玩更通達更便捷,梳理出更多陽光草坪給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閒活動空間,並且增設了智能健身器材設施和兒童遊樂園。結合5G智慧公園建設,推出了更多貼心的服務,例如停車場網上預約、關愛服務車、借用草坪墊、設置帳篷區、公園巴士、移動餐車、自動售賣機等,滿足全齡段市民的遊園需求。此外,公園繼續擦亮相親角品牌,公園文化季、簕杜鵑花展、草地音樂會、自然教育嘉年華等重頭戲也不斷創新升級,亮點紛呈。(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清容)

 騰訊、光啟

 保持創新優勢 實現新的跨越

 在騰訊全球總部——騰訊濱海大廈里,一個立體球形屏幕展示着世界地圖,上面布滿星星點點,呈現的是騰訊微信(WeChat)全球月活躍用戶分布。2012年時,微信及WeChat註冊賬戶約3億,如今兩者合併月活賬戶數已達12.99億,成為全世界最主流即時通訊工具之一。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騰訊大廈二層展廳參觀,聽取了騰訊的即時通訊產品、網絡資訊、微信等核心業務和平台的介紹。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希望騰訊繼續保持創新優勢,為推動中國互聯網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如今,快10年過去了,騰訊已從專注即時通訊和網絡資訊的互聯網企業,成長為市值萬億、利潤千億,全方位拓展產品矩陣、搭建共享創新生態,並懷揣5.6萬件專利、年度研發投入達到519億元的科技創新領軍企業。

 2021年,騰訊集團總營收5601億元、同比增長16%,總額是2012年(438億元)的12.7倍多;淨利潤1238億元,同比增長1%,總額是2012年(123億元)的10倍。

 近年來,在數碼化經濟浪潮下,騰訊的發展結構和質量在持續優化提升,與十年前關注To C業務不同,騰訊的To B業務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大增長引擎,其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雙引擎」業務架構正在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互融互惠」,在助力產業和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中都發揮着重要作用。

 「今年,光啟超材料迎來產業化重大突破,應用與生產相繼進入規模化階段,順德709基地一期投產一年多後,公司已經加快推進基地二期建設進程。」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告訴記者,十年來,他們時刻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期盼與要求,長期扎根於基礎研究創新,大力發展超材料技術,並於今年實現了超材料產業化的重大突破,大規模應用在我國尖端裝備領域。

 劉若鵬深情回憶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考察調研時,要求光啟「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囑咐光啟人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爭做新時期的錢學森們」。

 「我們率先完成了從0到1的超材料工業體系構建,開創了超材料的設計、製造、檢測的全產業鏈體系。」 劉若鵬表示,在超材料應用方面,光啟已經成功用超材料技術製造尖端裝備各種關鍵功能構件,使這些構件具備了強大的通信、探測等新功能。

 劉若鵬表示,為了持續壯大我國超材料人才隊伍,為我國超材料領域培養頂尖高水平科技人才,光啟在2021年啟動了「錢學森計劃」,與廣東省內的知名高等院校強強聯合,定向培養超材料領域博士生。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聞坤 記者 周雨萌)

 大潮起珠江——慶祝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

 回眸輝煌成就 祝福美好明天

 剛剛過去的「十一」國慶小長假,「大潮起珠江——慶祝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觀展火爆。市民群眾及團體單位通過在線預約後,走進展廳,追憶廣東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祝福祖國明天更加美好。

 2018年,為慶祝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廣東省委在深圳舉辦了「大潮起珠江——慶祝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展覽自策展伊始,就立足精準明確的主題與定位,扎根深圳、立足廣東、輻射全國,將展覽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嶺南風格、現代氣派,展示改革開放成就的「窗口」、展示改革開放精神的「窗口」、展示「四個自信」的「窗口」。從徵集、借展、館藏的1.7萬多件藏品中,挑選2403件實物展出,既有反映改革開放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重器」,也有反映社會、科技發展成果,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展品。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深圳的第一站,就是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我有幸陪同總書記參觀。參觀展覽時,總書記不時駐足察看,仔細詢問,了解情況。觀展後,總書記現場發表了重要講話。」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回憶說。

3.jpeg

「大潮起珠江」展覽。 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展覽設置反映改革開放代表性事件復原場景15個,包括中英街、高第街、1980年代百貨商店和製衣廠、「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語等,引動集體記憶。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從2018年到2022年,展覽開展4年來,獲得各界肯定和觀眾好評,入選了廣東省黨員教育基地、深圳市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參觀學習點、深圳市紅色旅遊精品路線。

 深圳博物館改革開放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崔波告訴記者,展覽開幕後取得了熱烈和積極的社會反響,場館長期保持爆滿狀態。崔波告訴記者,展覽還吸引了來自俄羅斯、巴西、日本、韓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的觀眾前來參觀。時至今日,展覽及所在場館不僅讓廣東和深圳人民引以為豪,也成為全國人民來粵必到之地、外國友人喜聞樂見之地。(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北站社區

 「一社三會」人人參與共建共治共享

 「從攝影展看北站巨變」……這幾日,「幸福北站」攝影展照片徵集吸引眾多社區居民踴躍投稿。仔細觀察這些照片中,有街道一景、志願服務一瞬、日常生活一笑,無不透露出居民對北站社區的愛。活動由龍華區民治街道北站社區黨委舉辦。

 北站社區的變遷是深圳城市化進程的典型縮影,面臨着社區人員結構多元、組織形態多樣、社會訴求多層、思想意識多變的深刻轉型。2018年10月24日中午,習近平總書記一行專程來到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了解社區黨建、公共服務和基層治理方面的情況。北站社區黨委書記鄭陽,當時以社區專職黨建副書記的身份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了深圳市智慧黨建系統在基層的落地應用,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

 一個照片徵集活動何以調動居民的熱情?這和北站社區一直以來的社區治理模式密不可分。鄭陽介紹,幾年來,北站社區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把民生作為最大黨建,堅持需求從群眾中來,服務到群眾中去。去年,社區創新推出「一社三會」善治模式,讓專家學者、社區「能人」組成社區「智囊團」,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搭建平台,讓「人人參與」,共建居民「最美北站家園」。

 何為「一社三會」?一個居民代表議事會,廣泛吸納社區各界代表人士,社區事、大家議、眾人決,同時依托社區社會組織力量高效執行,成功破解一系列城中村治理「硬骨頭」,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化的典型樣本;一個社區專家參事會,聚焦社區重點工作,聚合社區內外專業力量,集中會診、靶向獻策,將基層社會治理導入更加精細化、專業化的軌道; 一個黨員群眾共享會,吸納會員逾萬人,社區每7人中即有一位居民參與其中,為「人人參與、人人盡力」搭建了廣闊舞台,亦為助推實現「人人共享」注入了澎湃動力。

 獲評2021「最美北站人」榮譽的尹淑玲女士坦言,北站社區是有溫度的社區,這份溫暖帶動了更多的居民朋友們積極參與到社區的服務中,「我本人願意在空閒時間給更多居民提供志願服務,也希望大家都加入共享會這個大家庭,點亮他人生活,充盈多彩的人生。」

 「通過共享會,整個北站社區的居民都動了起來,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共建美好社區生活。」鄭陽說,「一社三會」是基石,在此基礎上,還疊加社區「書記茶話會」「社區丈量」行走計劃「先鋒服務隊」等社區治理抓手,並將新就業群體力量引入基層治理格局,期待有溫度、有活力、有靈魂的北站共同體加速生成。(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立蘭)

 羅湖漁民村

 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幸福的生活

 位於深圳河畔的羅湖漁民村,因改革開放中的全國首個「萬元戶村」而聞名。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漁民村,考察村里發展情況和村民生活狀況,並囑託漁民村人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幸福的生活。

 十年來,漁民村持續發揚「敢為人先、勤勞務實、團結奮鬥」的漁村精神,積極實現從「物質小康」向「精神小康」邁進:文化長廊和村史館生動展示着漁民村的歷史故事、居民組建的粵劇團在文化室里唱響經典曲目、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將貼心服務貫穿群眾日常生活……記者走進漁民村,實地感受這裏十年來發生的喜人變化,居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過上了嚮往的美好生活。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以把業餘時間過得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劇團的成員們每到周末都相約來文化室里『以曲會友』。」簡愛瓊是漁民村小漁村粵劇團成員之一。她介紹說:「我們積極參加各類公益文藝演出,原創粵曲作品《贊漁村》還收穫了很多觀眾的掌聲好評,為打造小漁村紅色文化增添了靚麗色彩。」十年來,漁民村的蝶變步伐從未停止,建成了文化長廊、村史館、文化室,社區圖書館、社康醫院、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更是一應俱全,居民組建的粵劇團、歌舞隊、書畫班還會在周末舉辦各類興趣活動,生活幸福值的提高讓漁民村人津津樂道。

 為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暢享全方位的貼心服務,漁民村將社區黨員活動中心、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書吧等升級整合,建成佔地面積3500多平方米的全市首個多功能、複合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劉原點讚道:「有431項政務服務辦理都能在黨群服務中心完成申辦,流程便利,極大便利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記者了解到,該黨群服務中心內還設有「港人服務專窗」,可為轄區港籍居民辦理居住登記、孕前優生優育檢查、健康碼申報等30項業務。

 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將「黨建+政務+醫療+養老+文化+教育」升級整合為一體,成為漁民村居民休閒放鬆、提升學習的好去處,更聯結了居民們的鄰里情。居民李永棠在此結交了很多新朋友,他說:「這裏可以上書法課、打乒乓球、做健身操,居民都特別喜歡,還有長者食堂以及社康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保障服務,這樣的生活特別明媚快樂。」

 每逢周一和重大節日,漁民村文化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都會如期舉行,這也成為了漁民村人的「默契約定」。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頌球表示:「飲水思源,改革開放是漁民村得以發展的根本所在,黨的恩情我們始終銘記於心,也是漁民村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面向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掘村史資源,傳承發揚紅色基因,積極向文化產業方面去突破。此外,我們也將發揮漁民村毗鄰羅湖口岸的有利位置,在文化旅遊、港味飲食、港人服務方面做科學的布局,抓住發展契機。」(深圳特區報記者 許舜鈿 通訊員 吳金航)

責任編輯:羅維維 牢記囑託 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