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爆發類鼻疽菌群組感染。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日(3日)會見傳媒,交代深水埗區類鼻疽感染個案調查進展。歐家榮表示,在深水埗配水庫的泥土樣本中發現32個陽性樣本,其中4個樣本的基因與深水埗群組相似,可能有關,但仍要調查感染途徑。
歐家榮指出,截至昨日,當局共收到34宗類鼻疽感染個案,其中25宗在8月份或之後出現,當中20宗來自深水埗。化驗各名患者的感污途徑、泥土、食水和日用品樣本,以及調查各患者曾到過的食肆或其他地點,未有發現共通之處,而且超過一半患者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大多為長期病患,更難確定感染原因。他說,當局經調查後找不到20名患者的流行病學關聯。
歐家榮續指,現時仍有6名病人留醫,今年8月後感染的個案中合共有8人離世,其中6人居於深水埗。當局正擬修例將類鼻疽列為須呈報傳染病,適時會再公布。
歐家榮說,防護中心在環境調查中採集471個樣本,發現38個呈陽性,其中32個是在供應區內食水的配水庫泥土中發現,不過配水庫食水樣本全部陰性;其他陽性樣本,分別在其中一名患者家中的水龍頭和花樽的水樣本,以及在白田盤10期的重建地盤中發現。歐家榮提到,其中4個已完成全基因分析的樣本,發現病毒基因與早前深水埗患者感染的病毒相似,可能有關,但仍要調查感染途徑。
袁國勇:泥土中細菌或經通風口抽入水庫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雖然泥土樣本陽性,但未知病人如何感染,其中一個可能是經水源感染,惟目前無法確定源頭。認為泥土中的伯克氏菌可能是經通風口進入配水庫。
袁國勇指,經種菌後,配水庫泥土樣本與病人基因高度同源,但表示本港食水標準高,從來沒有在食水樣本發現帶有類鼻疽伯克氏菌,強調本港的食水十分安全。估計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全球暖化,令泥土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不斷增加。
他又指,早上與防護中心再巡視配水庫,即使昨日颱風大雨,亦無發現配水庫內有滲漏,因此可以排除泥土內的病毒滲入配水庫。不過調查發現,配水庫上用作平衡內外氣壓的通風口,可能會將病毒經空氣抽入配水庫,當局已在通風口取樣等候化驗。
袁國勇說,近月天氣炎熱亦是一個可能性,水溫上升可能會令水中氯含量下降,令病毒得以存活。但他重申,所有配水庫食水樣本都無發現病毒,顯示食水安全。
袁國勇表示,水務署已按早前建議,在配水庫加裝高效空氣過濾器,並加設紫外光消毒設施,以減低風險。他認為,現階段無法得知配水庫泥土傳播途徑,但不排除任何可能性,需交由衞生防護中心跟進。並再次呼籲市民不要使用開水喉時頭一分鐘的水,如嗽口洗臉,更不應直接飲用,切勿進食任何未經煮過的食物。他又建議深水埗區居民,如出現發燒等情況應看醫生並表述情況。(圖: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