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報道,11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二十條優化措施是對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鬆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而是為了進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米鋒指,要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定不移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要堅持科學精準,立足於防、立足於早,以快制快處置突發疫情,嚴防疫情外溢擴散和規模性反彈。要全力做好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保障,切實滿足疫情處置期間群眾基本生活和看病就醫等民生需求,解決好群眾的實際困難。要堅決克服簡單化、「一刀切」,堅決整治層層加碼,解決好群眾反映的問題。
據介紹,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持續跟進全球疫情發展態勢和病毒變異特徵,結合防控措施實施效果評估及疫情現場處置的實踐經驗、藥物疫苗等技術進步,因時、因勢、因地動態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不斷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每一次防控措施的調整都是十分審慎的,每一項措施的優化,都經過了反覆研判、科學論證,確保積極穩妥、風險可控。
對一刀切和層層加碼典型案例進行曝光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不斷優化完善防控措施,不是放鬆疫情防控,而是體現更加科學精準,體現與時俱進,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做到既防住疫情,又盡可能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服務保障的影響。
雷海潮說,二十條優化後的措施,能夠有效緩解各地疫情處置過程中的集中隔離資源緊張、流調隊伍及隔離房間不足等問題,將有限的防控資源儘可能投入到疫情傳播風險高的人員和區域上去,以最小代價、在最短時間內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
對於流調壓力非常大,流調的人員也相對不足,雷海潮舉例說,取消對於密接的密接的判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的精力和時間,來把風險地區和密接人員的有關調查和風險管控的工作做的更好,能夠用更小的代價在儘可能短的時間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所以這樣的調整和優化,是基於科學的認識,也是基於循證研究的新的成果,這不是放鬆,更不是『躺平』,而是要更加精準科學的做好我們的疫情防控和處置工作。」雷海潮說道。
雷海潮強調,保證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主要舉措能夠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得到貫徹和執行。對於在整治「一刀切」和層層加碼問題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及時進行總結和交流;對於一些典型事件進行曝光。雷海潮提到,請媒體繼續關注在整治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問題方面的進展,形成合力,來推動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科學、更加精準、更能夠平衡疫情防控和民生服務。
國家疾控局解讀優化防疫措施
另據央視新聞消息,二十條優化措施發布以後,引起了廣泛關注。在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根據大家特別關注的幾條介紹為什麼要調整。
一是密切接觸者的管控措施由「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隨着病毒變異,其潛伏期逐漸縮短,在5天內發現陽性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集中隔離時間由7天改成5天預計可節省大量隔離資源(約30%)。同時,考慮到奧密克戎最長潛伏期為8天,5天集中隔離結束後實施3天居家隔離能最大限度管控住風險。
二是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評估顯示,密接的密接人群規模大,但感染風險極低,陽性檢出率僅為3.1/10萬。通過及時判定並管控密切接觸者,就能降低密接的密接轉陽的風險。因為極低的陽性概率造成大量人員被管控,兩害相權取其輕,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是取消中風險區判定。評估顯示,中風險區陽性檢出率低,僅為3/10萬。但中風險區劃定後,導致大量人員被管控,出行和流動受到限制,同時消耗了大量基層工作人力。因此取消中風險區判定。
四是高風險區外溢人員「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評估顯示,高風險區外溢人員陽性檢出率為4.9/10萬,均在風險區域劃定後7天內檢出。高風險區陽性人員外溢主要與風險區劃定不及時、範圍不準確、協查不及時有關,發生疫情的地方要第一時間精準劃定高風險區並對社會公布。
五是對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由「7天集中隔離或7天居家隔離」調整為「5天居家健康監測」。評估顯示,解除閉環管理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感染風險極低,陽性檢出率為1.6/10萬。通過閉環和居家健康監測期間規範開展核酸檢測,可以及時發現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