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出,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國際濕地中心網絡(WLI)也在會上公布全球首批23家「濕地教育中心星級獎」,內地有3家獲獎者,其中深圳市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深圳華僑城濕地就佔據兩席。作為濱海城市的深圳為何會在這個領域獲得全球如此之高的關注度?又是如何讓彌足珍貴的濕地在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中得以和諧共生?
藉港經驗形成前瞻性保護理念
深秋時節,鑲嵌於深圳城市中心的「綠寶石」——福田紅樹林濕地,與「春筍」「春繭」地標建築相映成輝的深圳人才公園濕地,呈現群鳥振翅覓食、一派勃勃生機的場面。長年觀鳥的人士知道,這是因為從北方遷徙到深圳灣過冬的候鳥群正在一批批到來,並達到高峰。
紅樹林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蔣勇告訴本報記者,由福田紅樹林濕地與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共同構成的深圳灣(香港稱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之路的關鍵節點,鏈接從俄羅斯、中國到新西蘭、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為眾多遷徙水鳥提供越冬地和停歇地。作為候鳥遷徙通道中重要的「中轉站」和「加油站」,每年都會吸引全球10萬隻候鳥在這裏補充能量,越過寒冬。
紅樹林基金會(MCF)常務副秘書長蔣勇接受本報採訪。 記者趙師越 攝
蔣勇說,深圳灣區內珍稀瀕危鳥類種類豐富,其中代表性的珍稀瀕危水鳥——黑臉琵鷺、反嘴鷸等6個物種種群超過全球個體數量的1%,對於全球的候鳥保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被視為綠色「一帶一路」和世界生態文明戰略的重要窗口。
蔣勇進一步強調,深港共同維護了深圳灣這個國際性的候鳥越冬天堂。在深圳特區的發展過程中,深圳高度重視深圳灣的生態保護,先後建立了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圳市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深圳灣公園等多個濱海公園,加強了深圳河及多條入海河流的環境治理,構成了帶狀的福田紅樹林濕地生態廊道,與香港米埔內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無縫對接,確保了深圳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保護,為遷徙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和棲息安全,現在的深圳灣已成為「候鳥餐廳」。
阿拉善SEE深港項目中心秘書長李春明接受本報採訪。記者趙師越 攝
在採訪過程中,多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米埔內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阿拉善SEE深港項目中心秘書長李春明向記者表示,當年深圳建立紅樹林保護區和生態公園時就是借鑒了香港米埔濕地管理的經驗。深圳市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馬海鵬表示,當年深圳在內地最早劃定生態紅線、在城市腹地設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濱海大道建設為紅樹林保護讓路,無不顯示出深圳在生態保護前瞻的目光,香港無疑為之提供了很好的榜樣。
華僑城都市娛樂投資公司濕地管理部總監、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校長孟祥偉向記者表示,華僑城濕地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都借鑒了香港的經驗,特別是精細化運營。並且,與香港的溝通和合作一直都在進行,即便是在疫情期間,這種聯繫和溝通從沒有中斷過,在線上他們經常與香港同行進行交流,香港在自然學校教育方面對深圳的啟發也非常大。
資源天成與精心呵護相輔相成
多位公益環保組織的人士稱,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是對深圳多年來,包括治水和修復紅樹林等生態成果的肯定。深圳紅樹林資源豐富 ,且卓有成效的保護工作,也是構建中心必不可少的優勢之一。
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內的植物標示牌。記者趙師越 攝
在全球紅樹林日漸減少的背景下,深圳紅樹林不減反增。據統計,2016年以來深圳共開展濕地保護修復項目12個,修復紅樹林濕地面積 43.33公頃,深圳提出「十四五」期間營造及修復紅樹林面積至少51公頃。作為深圳「市樹」的紅樹,是濕地重要物種之一,也是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徵。在深圳不僅有福田紅樹林濕地、華僑城濕地這樣多次獲獎、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2020年列入目錄)的龍頭 ,紅樹林分布也相當廣泛。據有關方面統計,截至目前,深圳市建成濕地公園15個,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市級濕地公園10個、區(縣)級濕地公園4個。深圳全市現有紅樹林約213.62公頃,主要分布在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另外的分布在寶安區的沙井、福永、西鄉,南山區的沙河,大鵬新區的壩光、葵涌、南澳等地。這些紅樹林共同構成了候鳥越冬南下的棲息生態圈。
蔣勇告訴記者,深圳的優勢在於濕地資源十分豐富,濕地率達23%,遠高於國際濕地城市10%的標準。擁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人工濕地3大類型濕地,其中近海及海岸濕地佔濕地總面積的82.5%。正在申報國際重要濕地的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毗鄰的香港米埔內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共同構成了深圳灣的生態屏障。
創社會化參與濕地保育模式
深圳能夠斬獲「濕地教育中心星級獎」絕非偶然,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深圳在紅樹林保護和教育方面注重發揮民間的力量。
深圳市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的行政主管單位為福田區水務局。2015年開園後,紅樹林基金會擔任公園管理方,成為內地首個託管市政公園的公益機構,逐步探索出了「政府+專業機構+社會公眾參與」的社會化參與的保育和公眾教育模式。華僑城濕地公園則開創了內地首個「政府領導、企業管理、公眾參與」的管理模式,成立了內地第一所自然學校,向27個省共78所自然學校輸出生態保護理念和經驗。
深圳灣紅樹林濕地成為候鳥天堂。紅樹林基金會供圖
正是這樣社會化的參與模式能夠群策群力推進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提升,紅樹林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劉明達近日在深圳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公眾、媒體等社會力量關注並參與濕地的保護工作,他認為社會化參與濕地保護工作是深圳建設紅樹林的一條成功經驗,也是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優勢之一。李春明就表示,他們中心一向致力於濕地保護,歷年來已籌款3000萬元人民幣,用於深圳灣候鳥和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濕地教育等方面。
在社會化參與濕地保護的隊伍中,志願者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孟祥偉向記者表示,自華僑城濕地公園就走出了14期志願者,志願者隊伍達到了現在近千人的規模。深圳的志願者是紅樹林真正的守護者,壩光紅樹林就是他們呈現的優秀作品,這裏是迄今為止深圳志願者人工保育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人工種植面積最大的一片紅樹林。11年來,參與這個項目的志願者近萬人次,提供志願服務時間約8000小時,種植紅樹逾20萬株,成林面積已達90畝。
孟祥偉說,深圳紅樹林保護關鍵在人,更在於教育。她建議深圳將紅樹林保護納入到小學和幼兒教育中,科普進校園,並希望自然學校能更好地推廣。在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記者看到這裏開設有科普展板和紅樹講堂。深圳還在不斷創新傳播手段,現在通過央視頻「秘境之眼」觀深圳灣的鳥已超過十萬人次。
高標準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
近日召開的深圳市委常委會議明確要求,將濕地保護作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編製好《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年)》。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國際紅樹林中心」籌建工作,打造好這張新的城市「生態名片」。
據了解,該規劃提出要探索適宜深圳國際化大都市特徵的濕地保護形式,福田紅樹林濕地成功創建國際重要濕地後,將進一步密切深港協作,完善深圳灣-香港米埔濕地群保護的整體性,深港在紅樹林保護協同方面將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蒼鷺在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护區內休憩。中新社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鮑達明近日也表示,國家林草局正組織深圳市制定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方案,並於COP14大會後啟動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工作。他還表示,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個紅樹林保護交流合作的「國際紅樹林中心」,全面開展技術交流、信息共享、監測評估和援外培訓,為各締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和幫助。專家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深圳成功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在全世界得到推廣。
據悉,深圳市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在啟動國家一級博物館、國際一流的紅樹林科普教育中心、世界紅樹林研究中心為目標定位的紅樹林濕地博物館建設。作為「公園深圳·山海連城」建設啟動項目,這座以「飛鳥·紅樹」為造型的博物館,將建成為集紅樹林生態保護、陳列展覽、收藏保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與娛樂休閒為一體的大型專題類自然博物館。有關方面透露,現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即將移交深圳市建築工務署,進入施工建設階段。
蔣勇認為,依托深圳灣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博物館將集中展示深圳、中國乃至國際紅樹林保護、宣教、科研成果,為籌建「國際紅樹林中心」奠定重要的基礎條件,這也是深圳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基礎優勢。
阿拉善SEE珠江項目中心主席虹瑤向記者表示,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並非只局限在深圳灣畔的紅樹林,實際上這相當於一個國際性的濕地保護組織。因此,當消息一經發布,就得到了深圳和全國濕地保護公益組織的強烈回應和支持。她認為這一方面可提高深圳國際化水平,另一方面深圳在構建中心的過程中,也要善用這些公益性民間組織的力量來提高國際影響力。(記者:童越 视频:趙師越)
頂圖:深圳灣紅樹林濕地。紅樹林基金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