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美術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主辦,楊小彥擔當學術主持,游江策劃的「逍遙無游——魯珊的精神世界」近日在深圳美術館展出,展覽展出了當代藝術家魯珊近些年不同創作主題的系列作品。
此次展覽通過梳理藝術家魯珊近6年的繪畫作品,展現出一個藝術家個體情感的敘事空間。魯珊的作品形式比較多樣,內容緊貼時代,特別注重個體情感的抒發,一系列作品呈現出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此次呈現的作品以油畫為主,同時還展出了藝術家專為此次展覽創作的裝置。
參展作品共分為兩個主題,第一個部分為「飛鳥」系列,另一部分是「勝境」系列,兩部分雖然創作時間有所不同,但都是藝術家在反覆體驗媒介、形式和觀念的過程中,基於日常生活感悟的物化和藝術表達,可以說,無論什麼主題,她的作品最終描述的都是個體的內心世界。「我始終認為,一張好的畫應該把畫家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與觀眾產生互動。這些畫,無論是表現的,還是抽象的,我在畫的時候,都很暢快,對於我來說,拳打腳踢地把一張畫畫好,把自己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這是最重要的。」魯珊說。
多年之前,在捕鳥網上看到的一隻垂死掙紮的烏鴉,給了魯珊新的靈感,「在這隻鳥身上,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力量,此後我開始『飛鳥』系列的創作,我希望在畫面中找到那種力量感。」策展人游江指出,在不同的時期,魯珊會專注於畫同一類題材的作品,鳥、叢林、石頭、花、塔、房間這些作品裏的圖像是基於生存經驗中的對象,同時也從個體的感受走向生命意義的探討。從「折翼」到「自籲」、從「山型」到「勝境」,我們從展覽中看到,魯珊在不同系列的作品中尋找突破口,將個體的「問題」融入到物像之中,在圖像塑造中展現個體情感的同時,找尋自由和生命的力量。
「繪畫這件事,其實是我幸運地獲得了同世界和解的一次機會。」魯珊在隨筆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這一次,她也把這段文字印在展廳的牆上。在繪畫的過程中,魯珊逐漸找到內心的平靜,游江認為,魯珊最去的不少形式的美感,而是內心的表現,她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展現出一定藝術療愈的力量,不僅讓她自己從中受益,也給觀眾不少啟示。
學術主持楊小彥認為,在魯珊的作品中,他感受到藝術家內心所經歷的一場接一場的精神歷險,有一種掙紮,又有一種解脫。在這一幅中表現的掙紮,而到了另外一幅,則又凸顯了突然之間的解脫。
楊小彥表示,從手法上看,魯珊是典型的表現主義,她在畫面上所施展的是一種疾速的放肆,筆和色高度一體,渲染一種動盪的場面,而又止於色層。幾經塗抹之後,畫面的層次卻恰到好處,輕重緩急似乎天成一般,讓構圖保持一種內斂,而與表現的手法形成一種內在的張力,從而造成一種衝擊,而又不失和諧。他認為,魯珊開始作畫時並沒有太過固定的想法,即使有所想法,也在塗抹中產生變異,從而讓畫面上升為主角,拉扯着她往某種未知疾馳。畢加索曾經不斷強調畫的自主性,堅持認為不是他在作畫,而是畫本身所滋生的一種力量在拉扯着畫家,從而跨越那些情感的障礙,抵達未知的彼岸。在他看來,魯珊的畫也有這樣一種自為性。
展廳中特別吸引眼球的是中央的裝置作品,這件作品由黑色的羽毛和詩卷組成,藝術家鼓勵觀眾打開這些詩卷,裏面記錄的隻言片語,來自魯珊20年間寫下的上百萬文字,文字與繪畫的相映成趣,為觀眾理解藝術家的作品打開另一扇窗。
據了解,在舉辦展覽的同時,深圳美術館公共教育部還將結合「逍遙無游——魯珊的精神世界」開展系列公共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