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將於2022年11月20日在北京舉行。第八屆魯迅文學獎35位獲獎者將齊聚一堂,在隆重典雅的頒獎禮上領受中國文學最高榮譽。晨視頻邀你一起見證文學的力量,共享文學的榮光。
香港北角街區的唐樓建築里,理髮店窗台邊的老唱機正吟唱着懷舊爵士樂,理髮師操持着老式剃刀,熟練且清晰地在客人的頸項、兩鬢間遊走……這是作家葛亮在其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飛發》中所描述的場景。葛亮說,「《飛發》寫的是一群人對自己行業的信仰與堅守,也在關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代際等問題。」
「飛發」是粵語,原音應該是「fit發」,當把「fit」讀得輕靈快速後,「fit」便成了「飛」。而「fit」的核心內涵是「使之合適」,把頭髮修整得合適,正好就是「理」的意思。在《飛發》中,葛亮通過對香港理髮業與理髮師的敘述,呈現出不同代際與流派的理髮匠人對手藝的信仰與堅守,也同時折射出傳統行業在時代洪流中的傳承、變遷,人物命運與時代更迭共振,鈎沉出香港的風雲過往。
為了寫好《飛發》,葛亮光顧了好幾家香港的理髮店「以頭試發」。「因為師傅和顧客,是最為自然的互訴心事的角色關係。『飛發』的過程,也是坦誠相待的過程,手與頭髮、身體的碰觸,會產生一種相互的信任感。有關自己的事業、家事、人生的沉浮,都是在這個過程中,順其自然地展開。這遠比鄭重其事的訪談要放鬆與誠實。」
歲月靜默不言,唯有那些穿越時光的器物與技藝,在歷史的切片裡留下痕跡。葛亮說,就像《飛發》裡的理髮師,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匠人,但也在時光的滌盪中沉浮。「《飛發》中寫到一個細節,主人公翟康然的師母抱怨,如果當年沒有買幾千塊一把的椅子,用這些錢買樓買房,如今肯定是不同的生活……這個細節是真實的,來自於我接觸中的一位飛發師傅的慨嘆,但這位師傅並不後悔,因此我們很難完全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衡量人生得失,也很難將人生所有的選擇與投入視為機會成本。」
在葛亮看來,作為技藝匠人,多少都有一些「我執」的成分在其中。「所以我想寫的,便是他們的選擇,和潮流的同聲相和,也有與時代的摩擦和羈絆,這中間無關對錯,都是性情使然,不止是技藝,也會構建他們的整體人生輪廓。」
任何一種技藝,經過時間的長期打磨,都難免指向微觀。「時代泥沙俱下,最終他們還是會面對時代的淘洗。是去是留,是變還是不變,這些都是選擇,是『匠』的選擇,也是『人』的選擇。只要人在時代中要往前走,匠人也必然要往前走。」葛亮說。
記錄生活的文學,當然值得去記錄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細節和人間煙火。葛亮認為,理髮師在時代變遷之際的路徑改造和秩序堅守,都是「匠人」的精神所在。「通過文學的方式,留存下這些懷舊的距離感與現實的真切感,把文化形態的成長過程,通過一些具象的人物和故事記錄下來,這是文學創作者需要去做的事情。」
葛亮說,「不光是從『匠』的角度,而且是從『人』本身的角度去記錄,我覺得小說是個很適合的載體,如果我可以一盡綿薄,也是很美好的事。」(瀟湘晨報記者 周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