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今日(18日)繼續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討論包括土地、房屋、交通等議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對未來10年提供3280公頃熟地有一定信心,政府提出供應預測是公開承諾,亦是自我監督和鞭策,但造地工作的關鍵在於社會和議員支持,包括接受造地要多管齊下,不能鑽入「有B就不做A,有C就不做B」的爭拗。
甯漢豪指,絕對不同意有人批評土地發展的公私營合作是「利益輸送」,強調土地發展的審批條件始終是政府訂出,大型項目亦是由政府主導,當局着眼合作項目的結果,是否對社會有益處及按照規矩進行。
甯漢豪又指,政府奪回土地供應主導權,並不代表不需要私人市場力量,政府不能包攬所有造地和發展, 發展商有一定角色。她認為,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早前原則性同意3宗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申請,就是私人力量在政府訂出的框架下,在政府主動的項目外發揮補足作用的好例子。
至於綠化地發展,甯漢豪表示,善用綠化地不一定是大規模建屋,例如南大嶼1000多公頃的綠化地,相信部分可用作支持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
何永賢:10年內劣質劏房將不能生存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政府關心劏房問題,當局在興建傳統公屋之餘,亦會興建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及推展興建中的2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相信多管齊下的措施,將會改變劏房租務市場的生態,10年內環境惡劣而收取高昂租金的劣質劏房,將不能生存。
何永賢指,政府正考慮在6幅土地興建「簡約公屋」,預計明年第一季可公布詳情,政府會主動招聘營運機構,不一定是非牟利機構,可以是有經驗的管理機構,或者由兩者共同合作。她說,「簡約公屋」在設計方面實而不華,希望短時間內為市民提供簡約適切的單位。
對於施政報告建議引入「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以全面清晰反映傳統公屋和簡約公屋的整體成效,被指混淆視聽或玩弄數字,何永賢認為絕對不正確。她強調,有關指數計算方法與傳統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大致相同,以申請者等候傳統公屋和簡約公屋時間計算,不會取代現時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當局會公開透明將綜合公屋輪候時間和傳統公屋輪候時間兩組數字一同公布。(圖:立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