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同源共生,照亮藝術之光!「202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深圳站華麗綻放

同源共生,照亮藝術之光!「202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深圳站華麗綻放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3-01-04 16:17:30 來源:讀特客戶端

 科技給藝術現實,藝術給科技靈感。一場藝術視聽盛宴與科技人文的對話——「202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深圳站日前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幕,這是該系列展覽第一次落地深圳,也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大展。

 此次展覽以「藝術與科技」為核心主題,來自香港、澳門、內地的20多位/組藝術家以他們各自的藝術探索,對時代背景下的科技、藝術、個體經驗、自然生態等主題進行表達與探討,三地藝術家們的作品既獨立又疊加,在主題下構成富有張力的對話關係,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策展視角,多層面、立體化為觀眾勾勒出粵港澳大灣區的藝術生態與創意。

 多元探索 呈現當下藝術感知的多重維度

 新媒體藝術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影響,就是對於藝術品觀照方式的轉變。對觀眾而言,觀看本身發生了變化,從不僅僅「看」到全身心的「感知」。在新媒體藝術中,藝術家不但要表現自己,還要盡力將表現的東西為人所懂,讓觀眾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上接受,更強調連接性與互動性。

 當觀眾走進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的展廳中,能充分觸摸到這場展覽所帶來的未來感與科幻感調性。觀眾戴上VR眼鏡,沉浸式進入數字藝術世界,或者與作品進行互動,獲得新的啟發。

 展廳現場。

 此次展覽深圳站內地單元的策展人顏為昕介紹,此次展覽以「感知之維」為主題,體現在數字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家如何把握時代發展的文化需求,藉助科技創新手段,緊扣時代脈搏,創作出既反映這個時代又與這個時代高度契合的優秀作品。

 正如該展深圳站內地單元的另一位策展人張新英對「感知」的解讀。「感知」成為連結着藝術與主體、客體三者之間關係的最核心力量,而藝術家對於機械和數字媒介的應用方式以及通過他們的作品所傳達的人文理念則構成了當下藝術感知的多重維度。「如何在外在人的設備與人的內在之間建立聯繫,並構築有機系統,成為許多新媒體藝術家討論的重要主題,也正是在該主題的指引下,互動、參與和分享成為藝術家熱衷的新方式。」

 觀眾在看展。

 面對共同的主題,答案豐富多元。香港板塊以「感知之維——萬物與自我的多重探索」為題,展現從自然與人、人與人的互動,到內在自我觀照間所帶來的多維度的人文思考;澳門板塊以「數字文本——一種文化的新認知」來詮釋數字時代對傳統、自然、記憶的文本重塑;北京站的內地板塊從「自然·倫理」的角度探討科技視野下人類如何與萬物共生;深圳站內地板塊通過「感知之維——人本與造物的共生之域」,以藝術的方式回應如何在人本與造物之間構築可持續的有機系統,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實現人機之間的和諧共生。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與已然煥新且不斷前進的藝術前沿同頻共振,相互應和。三地的藝術家們共同對新媒體時代的「觀看」與「感知」做出自己的回答。

 中國根脈 多種前沿科學複合交叉的藝術呈現

 新媒體藝術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新的美術實踐方式,更多的是一種重新審視定位藝術的觀念,它們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源頭活水」正是來自文化根脈和語境。此次展覽也淋漓盡致呈現出中國藝術家們根植於中國語境,在全球聚焦的前沿藝術領域做出的中國藝術的創作表達。

 觀眾體驗作品。

 比如,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很多藝術家創作的靈感和文本的根基。在深圳站內地單元,藝術家鄧祖雲帶來的虛擬現實空間體驗作品《心境》,正是取材於中國古典文學《紅樓夢》和中國神話作品《山海經》《齊諧》,觀眾可以從林黛玉的瀟湘館到尋夢《山海經》的太虛幻境,親歷古香古色的古代生活,體驗感滿格;黑一烊的作品《生命之美》從中國宋代院體花鳥秉持的格物致知精神與探索不息的科學精神中獲得靈感;再比如,來自澳門的官宏濤帶來的攝影、影像裝置《山水互聯》,是藝術家對傳統山水的一種回應,也表達出創作者對現實的關照,引發觀眾對未來共同命運的關注。

 新媒體藝術結合物理學、生物學、電子計算機科學等各個領域的科學知識,將之用於藝術創造中,使得新媒體藝術作品也傳遞出空前龐雜的信息量。

 我們看到,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大部分有着藝術與科技的雙重學術背景,並在當代裝置和新媒體互動藝術領域有着全國性的影響力,甚至在國際新媒體藝術領域獲得榮譽。他們的創作,題材上緊扣當下生活,媒材方面也多元紛呈,多種前沿科學複合交叉的藝術呈現與藝術家思考的維度和深度融合在一起。

 來自香港的藝術家葉韋瀚、陶芷琛帶來的沉浸式互動體驗作品《樗樹之用》,作品模擬未來的一個虛擬叢林。作品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呈現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通過虛擬大自然,作品尋求觀眾的自我接納,從而延伸到對萬物的欣賞、尊重和包容。

 立足深圳   展現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與科技」最新探索

 「202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由北京、深圳兩站組成,其中深圳站內地單元的設立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的創新之舉,同樣是以獨立策展的形式展現大灣區地區藝術家對「藝術與科技」領域的最新探索,這將為今後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

 深圳,一座崛起的科技與文化之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深圳匯聚上萬家科技企業,是創意文化、藝術與設計的都會,舉辦此次展覽正是其在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發展路徑上邁出的嶄新一步。

 在顏為昕看來,今天的深圳,已然形成了一種以科技創新和社會文化責任為導向的當代藝術生態,同時也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常設性藝術和學術活動,對此進行記錄、發酵、催生,並以此進一步激活城市的人文潛能,締造有着灣區自身特色的區域文化。「此次展覽不僅能夠體現灣區藝術的創新形態,同時更能呈現一個有着無限生機和潛能的創新型、生長型的藝術生態,彰顯灣區科技型高質量發展、創新型可持續發展、結構型融合發展的城市群文化特色。」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2月19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雲中心展廳免費向公眾開放,市民可以在做好防疫的基礎上前來觀看。(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任編輯:趙桐曲 同源共生,照亮藝術之光!「202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深圳站華麗綻放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