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以故宮為中心 建大灣區文化圈

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以故宮為中心 建大灣區文化圈

責任編輯:靜文 2023-02-04 10:22:4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開館後成為最新的香港文化地標。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與內地擁有一樣的文化底蘊,他與管理團隊未來會運用具香港本土特色的方針營運香港故宮,並會善用故宮資源讓青少年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增強香港、內地的互動,進一步以香港故宮為中心,構建大灣區文化生活圈。

14.JPG

 吳志華表示香港故宮的願景,對外積極拓展中外文化交流,對內則更好地培養青少年對祖國文化的認知。崔俊良 攝

 香港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建築風格截然不同,館長吳志華對記者說,他追求的是「不一樣的故宮」,而博物館代表的不僅是香港的新文化地標,亦是整個大灣區文化設施的一部分。

 吳館長希望香港故宮能提供「生活感」予大灣區市民:「香港故宮距離高鐵站只約十分鐘步程,位置優越,對於博物館未來融入大灣區是很重要的條件。旅客來港不單是購物、觀賞旅遊景點,而是搭乘便利的交通工具,事先於網上購票到香港故宮走一趟,體驗豐富的文化生活,晚上回家還能買菜煮飯。此外,館方構思了一系列活動,便利大灣區的家庭觀眾,例如父母想於周末或寒暑假帶小朋友來參觀,可參與館內舉行的工作坊等家庭活動。日後大灣區市民前來西九文化區、香港故宮參觀,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用長途跋涉到北京,就可參觀一間文物水平與北京故宮相若的博物館。」吳志華深信這是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發展的一個方向。

07.jpg

06.jpg

 吳志華認為北京故宮(上)與香港故宮(下)定位有別,各有優勢。左圖:新華社 右圖:Janice 攝

 不一般的角色定位

 回憶5年前籌備建館之時,吳志華說當時的願景是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希望透過博物館促進世界文明的對話,「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也正是建館時訂立的初心,促進中外文明的對話也成為博物館的定位。」

1.jpg

 香港故宮展品,歐陽詢《行楷書張翰帖(唐摹本)》。香港故宮及故宮博物院供圖

 在籌備香港故宮時,定位是以世界視野展示中華文明,因此博物館的團隊成員從世界各地聘請,除香港本地人外,還有來自內地、台灣以及歐美的專家,帶出不同的文化視野,有助達成與西方世界級博物館或文化機構進行交流的目標,助力將香港打造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2.jpg

 李迪《楓鷹雉雞圖》,189.3×209.5cm。香港故宮及故宮博物院供圖

 吳館長透露,未來香港故宮會恒常帶來北京故宮的文物,亦會與內地其他博物館合作,將不同的文物帶到香港展覽:「今年9月將與四川省文物館合作,舉辦有關三星堆的珍藏展覽。展覽在香港結束後,還計劃將珍藏帶到美國展出。館方會作為橋樑或聯繫人,連接中外文化與歷史。」

3.jpg

 馬和之《小雅鹿鳴之什圖》,28×864cm。香港故宮及故宮博物院供圖

 不雷同的優勢

 開館至今,香港故宮被外界談論得最多的是門票問題及建築風格。開館初期曾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由於一般參觀者至少會在館內逗留四五小時,為免人太多阻礙參觀,館方設定每日只限五千至六千名觀眾入場。

故宮2023 (3).JPG

 香港故宮每日參觀人數設限,市民可在寬敞舒適的環境下觀展。崔俊良 攝

 吳館長承認,在現有的營運管理上還未能滿足觀眾,這亦是博物館的不足之處:「館方希望提供具質素的學習及參觀體驗予大眾,館內人士毋須在人山人海的環境下欣賞展品,這樣的參觀體驗會更舒適。」

 吳館長坦言館方並不追求入場觀眾人數,反而希望提供切實、舒適且令人享受的文物觀賞旅程。

故宮2023 (10).JPG

 香港故宮每日參觀人數設限,市民可在寬敞舒適的環境下觀展。崔俊良 攝

 他續稱:「每一間故宮均各有優勢,例如北京故宮內有紫禁城,建築物本身就歷史悠久,不少觀眾前往北京故宮是看建築多於欣賞展品。香港故宮不是歷史建築,卻能讓觀眾聚焦欣賞展品,數小時的參體觀驗,可讓觀者掌握到文物的文化內涵,認識歷史上不同朝代的皇帝。」吳館長認真地說。

08.jpg

 故宮文物除了放置玻璃櫃內展示外,還將展品的細節放大於牆上展示,安排貼心。香港故宮供圖

 館方重視觀眾的興趣所在及觀展後的反應,在策劃展覽或相關活動時會加入香港文化特色,如現正舉辦的展覽「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便與本地優秀設計師合作,展示傳統工藝對當代設計理念、文化生活的影響。另一個展覽「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邀請了6位本地多媒體與跨界藝術家以獨特視角,從香港當下的角度重新詮釋故宮的文化和收藏。

 現在博物館最矚目的展覽是位於展廳8、與世界聞名的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合辦的特別展覽「藝苑尋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展出逾120件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聚焦介紹該國親王的藝術收藏史,及多位歐洲藝術巨匠的名作及成就,體現中國與歐洲之間在藝術和建築領域的交流。

 吳志華認為香港文化特色中西合璧,以創新特色演繹傳統文化,或許能令觀眾有新的體會,而這也是香港故宮與北京、台北故宮的區別。

04.jpg

 香港故宮與香港中樂團、香港管弦樂團等機構合作策劃表演節目,逢星期日於博物館內免費舉行,以新穎節目方式,介紹故宮。香港故宮供圖

 不相同的視野

 對於青少年與兒童,吳館長又如何令文物鮮活起來?

 「年輕人覺得當代藝術更型格,當有選擇時,在傳統博物館和當代藝術館兩者之間,他們會優先選擇後者,那是全世界年輕觀眾的取向。香港故宮為吸引年輕人,會從兩方面做起,首先以新的方式引起兒童對文物的興趣,以往的做法是較多關注大學生、中學生,而忽視了幼兒。面對幼兒,如果乾巴巴地介紹乾隆的杯如何精緻,他們不會明白,要按照所屬年紀的興趣針對性地吸引他們。因此,館方計劃將故宮文化化成動漫作品,免費提供給學校。」

 另一方面,館方希望令年輕一輩感受到「文化擁有權」。吳館長指出,對於參觀者來說,參與感很重要。傳統博物館的研習和教育方式是單向性的,包括靜態展示文物、將故事說給觀者聽。香港故宮則計劃用不同方式,如利用新媒體科技讓參加者體驗陶瓷製作,又或親身試驗將古畫三維立體化,運用市面上的3D打印機創作,透過參與式的經歷加深年輕人對歷史文化的認識。

 不囿於傳統的工作坊

 去年館方連續三個星期日開設宮廷青花陶藝工作坊,讓13歲或以上的青年及成年人參加,工作坊以北京故宮的珍品為靈感,讓參加者跟隨大師學習青花瓷製作,認識中國陶瓷珍品,並擁有由自己親手繪製的迷你珍寶,製成品既具中國傳統藝術氣息,又連接日常生活。

10.jpg

 館方舉辦不少工作坊,供小朋友或親子參與。圖為早前舉辦的「觸得到的文物」工作坊,讓學生透過觸摸文物,深入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香港故宮供圖

 本月19日至26日,館方將連續兩星期舉辦青花陶藝工作坊,參加者可憑工作坊門票於活動當天參觀展廳1至展廳9的專題展覽,親身體驗別開生面的故宮文化魅力。

09.jpg

 館方早前舉辦的「觸得到的文物」工作坊。香港故宮供圖

 館方為照顧兒童參觀者,去年開設了為5至12歲小童度身訂造的「細說故宮趣聞」故事工作坊,小朋友可選擇扮演皇帝的服裝設計師或鐘表師,發揮創意繪畫設計圖,了解明清年間的紫禁城,體驗居住在內的不同人物的生活情境,探索當中所蘊藏的藝術與文化趣味。

 香港故宮的工作坊受眾年齡廣泛,部分更適合小朋友與父母一同參與。其中一個合辦工作坊的親子教養平台「Kiddyland」,分享了小朋友在工作坊的體驗式學習過程,並預告會繼續舉辦工作坊,讓更多家長及兒童關注香港故宮的活動。

 「館方未來一年會推出6萬張中小學生免費門票,供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大學生則有門票半價和年費300元優惠,館方同時在尋找贊助人捐助供青少年使用的年票。」吳館長補充,博物館鼓勵學生和青年參與館內活動,希望培養年輕人對中國文化藝術和歷史的興趣。

 睇《延禧攻略》了解觀眾口味

 吳志華館長為了解時下觀眾興趣所在,早前特別觀看了近年十分流行的宮鬥劇,包括曾掀起追看熱潮的《甄嬛傳》及《延禧攻略》等。

 他知道有不少人提倡看劇學歷史,從中認識故宮文化,但館長卻不忘糾正部分劇集對歷史的錯誤演繹:「劇集中經常出現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劇情,劇中乾隆似乎每天不用工作,而是周旋於妃嬪之中。其實,只要來香港故宮看過展覽,便會發現這些劇集的內容與事實不符。真實的乾隆每天要處理很多公務,關注到政治、經濟、民生等等,他也對藝術有濃厚的興趣,作詩、藝術研究都有涉獵。」

 為正視聽,館方在策劃展覽時,會格外注意講述的故事是否如實反映真正的傳統文化,以免誤導參觀者。

 香港故宮受內地高度關注

 今年1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公布,從去年7月開館至今,半年間已接待逾70萬名訪客,可見市民參觀熱情持續不減。

 吳志華透露,建館之時就已經預計香港故宮會受歡迎,但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內地傳媒與觀眾對香港故宮的高度關注:「中央電視台推出紀錄片《見證香港故宮》,去年7月1日及2日兩日播放吸引2600萬人次觀看,報道的影響力是之前想像不到的。」如此高的關注度,對吳館長來說是鼓勵,也堅定他自己想打造「不一樣的故宮」的想法。

 我們期待他與團隊會利用香港獨特的地理、文化背景,同時緊扣國家發展,如他所說打造一座「和而不同」的故宮。(記者 Janice)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以故宮為中心 建大灣區文化圈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